ScienceAtHome

電玩遊戲向來是採集科學數據的一項有效利器,不過 ScienceAtHome 這項計畫的特別之處則在於,他們是特地為了科學研究的目的,來開發出各式遊戲。這些遊戲會收集玩家的遊戲表現,並上傳至伺服器,藉此協助科學家解決問題或做出統計分析。例如其中的一款遊戲 Quantum Moves,是讓玩家在一個模擬的環境中操作原子的路徑,並嘗試獲得最高的分數,而遊戲所產生的數據則會用於量子電腦的研究。

 

Quantum Moves

 

分類: 

itch.io

itch.io 是一個針對獨立遊戲的線上市集,除了可透過網站瀏覽外,它也提供了專屬的桌面客戶端,支援 Windows、macOS 及 Linux 平台。若跟 Steam 的客戶端比較起來,則 DR 覺得 itch.io 的客戶端比較不那麼臃腫,運作起來也順暢許多。不過這當然也是因為兩者所提供的功能規模天差地遠,itch.io 客戶端基本上就是一個簡化的網頁瀏覽器,再加掛本機遊戲庫的管理功能而已。但話說回來,用來購買及下載遊戲,也確實已足敷使用。

 

 

分類: 

CPU 隨附散熱器大評比

有在碰電腦硬體的人往往都有一項認知:那就是 CPU 原廠所附的散熱器只是個堪用品,儘管規格與品質顯然有通過官方標準,但其散熱效能一定比不上市面上單售的散熱器產品。雖說如此,但究竟這些來自 Intel 及 AMD 的隨附散熱器,彼此之間,是否也有優劣差異,則難有準確的測試可以解答。因為這些散熱器適用的平台及 CPU 不一,因此在一般條件下不會有一個公正的環境能夠對它們做比對測試。

 

不過,來自 AnandTech 的一篇文章:Battle of The CPU Stock Coolers! 7x Intel vs 5x AMD, plus an EVO 212,解決了這項難題,並一共測試了七款 Intel 散熱器及五款 AMD 散熱器,再加上一款 Cooler Master EVO 212 作為對照組。如此一來,便能夠一窺這些散熱器的實質表現。

 

分類: 

Word 繁簡轉換之問題

許多人都知道,Microsoft Word 有一項繁簡轉換的功能,能夠將文字在簡體中文及繁體中文之間互相轉換。雖然這確實是很方便的功能,但如果真的將這項功能應用在工作實務上,則很快就會意識到,它的轉換結果存在著一些問題。

 

儘管我們大概都明白,對於中文繁簡轉換,很難有完美的系統性解決方案(看看現今中文維基百科的繁簡亂象就知道了),因而轉換後的結果勢必都還要再做人工校正,以保障其正確性。然而 Word 的繁簡轉換功能卻存在著一些理應可以修復、卻一直沒有處理的 Bug(包含目前最新的 Word 2016 在內)。因此,本文接下來的內容會說明這些問題,讓有意使用 Word 繁簡轉換功能的人士可以留意到當中的地雷。

 

關於【使用台港澳等地字元】這個選項,目前並無已知的問題,若停用會出現諸如簡體的「并」字無法轉換成繁體「並」字的狀況,反之若啟用該選項則沒有負面效果。因此在做繁簡轉換時,這個選項應是必選且無害的。

 

分類: 

【自製】The IMDb Game

這是 DR 長年瀏覽 IMDb 網站下來所發想出來的一種遊戲型態。當開始一個新遊戲後,程式會從 IMDb 網站上隨機取得一部電影或電視節目的條目作為題目,並自動開啟一個瀏覽器視窗連至 IMDb 網站的首頁。玩家必須從首頁開始,靠著對各種作品幕前幕後的關聯性印象,一路點選相關條目,直到點選到指定的條目為止。

 

事實上 DR 是希望這個遊戲能夠以網頁程式的型態呈現,或者是做成一個瀏覽器擴充套件。然而這些想法都很快就遇到技術障礙,只好回歸到最迂腐的方案……一支內建瀏覽器元件的桌面應用程式。但由於是直接使用 PySide 所提供的 QtWebKit 引擎, 所以版本有些老舊,並且也存在著一些瑣碎的毛病(尤其是在 Windows 上)。

 

英打練習小程式

在工作的時候,一直看稿改稿查資料,有時候精神會消耗得很快。而每當 DR 覺得自己開始精神耗弱時,就會逛逛網站、看看文章,試圖藉此提振一下自己的精神。然而最近 DR 讀到一篇文章,內容提到其實「多工切換」正是使精神加劇耗損的元兇。因此若四處瀏覽各種訊息,不僅未必達到回神的效果,反而有可能變得越加疲倦。因此,真正適當的緩解方式,是執行一項能夠專注的活動,讓腦袋在單工思緒中逐步復原。

 

DR 發覺這似乎還蠻有道理的,於是便開始設想幾種可能的方案。然而其中的許多方案若用在上班時間裡,要嘛不易執行、要嘛有觀感問題。想了一下,又蹦出了一項方案:不如做一支可以練習英打速度的程式,這或許是一個幫助提神的好辦法。

 

在初步的構思階段裡,DR 原先期望這支 Python 程式能夠有一個稍微華麗一點的文字介面,例如在打字的同時能夠有一行顯示倒數計時,提醒使用者剩下多少時間。但查了一下,發現這項需求似無可輕鬆達成的跨平台方案,後來便決定不要在這方面著墨太多,並回歸到最原始、一行一行的文字輸出入介面。

 

分類: 

08/27/2016 站務更新

事實上這兩項更新已經運作一段時間了,但還是在這裡補個文字記錄。首先是由於空間吃緊,所以在 EC2 主機上加掛了一顆 SSD(General Purpose SSD)。再來則是借助 Let's Encrypt 所提供的免費憑證,本站新增 HTTPS 安全連線(也就是 https://darkranger.no-ip.org)。不過目前還沒有強制使用 HTTPS 的計畫,所以使用者仍然可用純 HTTP 的方式瀏覽。

 

05/20/2018 更新:

本站開始強制使用 HTTPS。

 

分類: 

Your Amazon EC2 Abuse Report

日前 DR 協助同事檢查公司的郵件主機,想確認究竟對外開放了哪些服務。而對於這類需求,DR 總是認為使用 Nmap 做埠口掃描是很方便的檢查方式。於是就在自己的 EC2 主機上使用 Nmap,從外部網路來掃描該郵件主機。然而之後 DR 就收到了來自 Amazon 的一封信,標題為「Your Amazon EC2 Abuse Report」,內容則是可疑活動的記錄與警告,使得 DR 必須很快回信解釋一下原由。

 

經對方的回覆後才知道,原來在 EC2 主機上做這類動作,是要事先填表單申請的,真是孤陋寡聞。詳情可見官方說明頁面:Vulnerability and Penetration Testing

 

分類: 

Shin Godzilla - 這不是哥吉拉

身為哥吉拉迷,DR 必然從很早就相當關注有關於這部電影的一舉一動。然而所得知的這些資訊卻讓 DR 在還沒看到電影之前,就已經感到五味雜陳、憂喜參半。舉例來說,本片的特效導演是樋口真嗣,他曾負責平成卡美拉(Gamera)三部曲的視覺特效,而這三部電影的特效表現至今仍為特攝迷所稱道。但另一方面,本片的導演及編劇則是庵野秀明,而 DR 恰好就不太喜歡《新世紀福音戰士》。

 

 

接著是本片的故事,DR 從大約十二年前就希望東寶能夠拍一部沒有怪獸對決元素的哥吉拉電影,試著回歸它起初的災難本質,就如同 1954 年及 1984 年的《哥吉拉》(Godzilla) 一般。只不過當年的《哥吉拉:最後戰役》(Godzilla: Final Wars,2004)完全是變本加厲的反其道而行……終於,這部最新的哥吉拉電影並沒有其他怪獸,似乎我們終於可以專注在哥吉拉身上了?

 

分類: 

Suicide Squad - 融合怪誕與寫實的漫畫邪典

在 21 世紀的今天,難得看到有一部電影彷彿同時結合了《Escape from New York》(1981)的救援任務、《Assault on Precinct 13》(1976)的警匪合作、以及《Big Trouble in Little China》(1986)的妖魔鬼怪,而且它還是一部漫畫改編電影。

 

   

 

分類: 

頁面

Subscribe to DarkRanger's Secret Area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