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darkranger 在 週六, 05/12/2018 - 22:17 發表
雖然 DR 平常幾乎每一天都會需要閱讀英文內容,以及有時會執行一些英翻中的任務。但其實 DR 一直都認為自己的英文不太好,這點在和美國親戚談話時尤其明顯,很容易就會有語塞的問題。不過,由於到目前為止, DR 所做的每一份工作,或多或少都會需要以電子郵件的方式,與外國人士往來。因此勢必要有一些檢查流程,來確保英文書信表達上的正確性。
這道檢查流程簡而言之就是利用 Google──但不是 Google 翻譯,而是 Google 搜尋。
通常,DR 會在寫好初稿後,針對自己比較不確定的句子,丟到 Google 上做全句搜尋。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將其中的名詞去除,替換成萬用字元「*」,以取得更廣泛的搜尋結果。接著,就可以根據搜尋結果的數量、出處以及作者,來評估文句的合宜性。數量越多通常越是可靠,但不一定都是如此;若出處來自於英美的新聞網站,或書籍報刊,則其可靠性比部落格或社群留言更佳;至於作者,可以稍微觀察一下其母語是否為英文,來衡量這項結果的權重。
事實上,全句搜尋也可以應用在英文閱讀上,將不慎明白其意義的句子丟到 Google 上搜尋(拆掉名詞,如果有需要的話),透過搜尋結果來取得更多的上下文情境,以便推敲出一個具有一致合理性的解讀。
由 darkranger 在 週六, 05/05/2018 - 12:32 發表
有好幾個月沒看院線電影了……但跑去看這部《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倒也不是因為有什麼特別想看的原因,而更多是一種單純想看看票房大片的結果如何。不過由於本片直接解決了一項先前兩部《復仇者聯盟》都存在的缺陷,也就是反派偏弱的問題,因此 DR 對本片的喜好程度算是好上許多。
除了擁有 MCU(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電影目前為止最強的反派外,本片還保有 Russo 兄弟檔在過去兩部執導作品中都存在的優點,也就是動作場景的編排與調度,基本上都很令人滿意。而不會有先前《復仇者聯盟》電影中,動作場景雖然外觀華麗,但實際上卻少有令人印象深刻之處。
由 darkranger 在 週六, 04/14/2018 - 23:30 發表
最近拆封了許多小孩的玩具,而在整理那一大堆夾雜著各式語言的包裝盒時,上面的文字倒是勾起了 DR 以前在翻譯公司工作的回憶。
當時 DR 的工作之一,是從客戶那邊接收待翻譯的英文文件(或字串檔),然後再轉發給多國譯者做翻譯。其中如果是中國客戶,那麼送交過來的英文,經常都是從簡體中文翻譯而來。然而由於客戶自行中翻英的品質不時會有地雷,因此都會再跟客戶索取原始的中文版本,以便在遇到問題時加以排除。
話說有一次,DR 在處理某項案子時,看到有一句英文非常奇怪:「Please make the object as standard」。於是就去看了一下原始的中文。結果不看還好,看了傻眼,原來它是從「請以實物為準」翻過來的──但這英文只有鬼才看得懂吧?!
不過,這句奇怪的英文卻也讓 DR 意識到,自己還真的未曾想過「請以實物為準」應該要如何用英文表達。於是 DR 便搜查了網路上的各種英文產品頁面,同時也問了住美國的親戚。最後得到一項結論:那就是在英語文化裡,其實可以說並不存在「請以實物為準」這樣的邏輯。在英語邏輯裡,最接近的概念,是透過「may vary」或「subject to change」來描述產品的哪些部份可能會有所差異。換言之,就是比較具體,而不似「請以實物為準」那樣籠統。
由 darkranger 在 週六, 03/10/2018 - 16:36 發表,更新日期:週三, 08/19/2020 - 22:35
1999 年的《異域鎮魂曲》(Planescape: Torment),是一款由 Black Isle Studios 所開發的 RPG 遊戲。這款遊戲以《龍與地下城》(Dungeons & Dragons)中的「Planescape」設定為世界背景,不同於往常的中古奇幻設定,而是充滿了更多的奇特元素。關於這點,或許可以從《異域鎮魂曲》當年的遊戲預告片(YouTube)裡窺知一二。
由 darkranger 在 週六, 03/03/2018 - 12:16 發表
在中文網路世界裡,與 PC 硬體相關的「組裝文」算是相當常見。然而由 Paul Stamatiou 所撰寫的《Building a Lightroom PC》一文,雖然初看之下像是組裝文的體裁,以建置一部可高效能執行 Adobe Lightroom 的 PC 作為主軸。但實際上其內容的豐富程度,就 DR 印象所及是前所未見的,可說是一份頗具價值的參考資料。
文章內容包含了需求的說明、硬體的選購、實際組裝時的重點提示、作業系統及軟體的調校、超頻以及效能測試等。其中,部份硬體的選擇列舉如下:
由 darkranger 在 週六, 02/24/2018 - 16:23 發表
在《The insane amount of backward compatibility in Google Maps》這篇文章裡,作者描述 Google Maps 有著驚人的向後相容性。根據作者的試驗,包含 Android 1.0、iOS 1.0、早年的行動 Java 平台、Palm OS 及 WebOS 等,其上的 Google Maps 應用程式在今日都基本上仍算是可用。
然而這其實並非是應用程式的設計議題,而是 API 層級的議題,而 API 本來就應該保持穩定。API 當然還是可以更新,但同時舊版的 API 應該也要保持可用(除非有極為重要的技術考量), 否則直接取消掉舊 API 的作法只會造成一場災難。像 DR 最近在撰寫某支程式時,就遇到 API 被大幅變更的情形,導致幾年前寫的舊程式碼無法直接利用,顯得相當不便。
由 darkranger 在 週曰, 02/18/2018 - 23:13 發表
先來看看以下這段話:「通過一系列的測試後,我們便能夠了解,若測試一旦通過,所表達的意義。此外我們也通過各種測試案例,來確認測試的有效性,以便在日後通過測試套件,為軟體品質設立標準門檻。」
再來看看這段話:「經過一系列的測試後,我們便能夠了解,若測試一旦通過,所表達的意義。此外我們也藉由各種測試案例,來確認測試的有效性,以便在日後透過測試套件,為軟體品質設立標準門檻。」
對照一下,很明顯後者的邏輯跟條理清楚許多,對吧?
話說 DR 在出版社工作的期間,發現對岸的簡體文章或書籍,使用「通過」一詞用得相當氾濫,甚至這項特性也開始蔓延到繁體的文字工作者身上,使得 DR 經常必須加以修改或是提出糾正。舉例來說,在濫用「通過」的情況下,「通過測試」這句話就會變成存在歧異,它可能是「the test is passed」或是「by testing」。然而,一旦改成「透過測試」,它很明顯就是後者的意思,不會跟前者混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