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技術

The invisible problem

好像是第一次看到有文章,認真地探討了行動裝置上的文字編輯問題。是的,問題不是在於文字輸入,而是關於文字的編輯。也就是在一段文字中,嘗試移動游標、選取文字範圍,以及操作複製、剪下、貼上等等這些的動作。《The invisible problem》的作者 Scott Jenson 是曾任職於 Apple、Google 等企業的 UI/UX 設計師,文章中詳盡地研究 Android 及 iOS 在文字編輯上的不便之處,並提出一個經過優化的設計原型,對游標的操作、文字放大鏡以及彈出式選單的設計做出調整。然而主流的行動作業系統是否會採納這些構想,就不得而知了。

 

許多在 PC 上有著熟練文字編輯經驗的使用者,應該都會對於手機上的文字編輯感到礙手礙腳。其中有些人可能會選擇強加適應,而或許有些人會設法組織出更好的解決方案;然而也有些人則可能會就此避免在手機上,進行任何較具複雜性的文字工作──DR 就是屬於這一類的情形,不過這顯然也跟自己總體來說不太喜歡操作手機有關。但無論如何,倘若行動裝置上的文字編輯體驗,能夠有顯著的優化,相信對於眾多的手機使用者而言自然是樂觀其成。

 

分類: 

Install Windows the Arch Linux Way

Install Windows the Arch Linux Way》這篇文章實際上跟 Linux 並無具體的關係,指的是如何透過一系列的文字指令,而非預設的圖形化安裝流程,來完成 Windows 作業系統的安裝。在還未讀到這篇文章以前,儘管偶然可能會需要使用 diskpart 預先處理磁碟分割,但 DR 從未設想過僅僅用文字指令就能夠安裝好整個 Windows 系統。

 

分類: 

The Kernel Report (2023)

Linux 內核開發者、同時也是 LWN.net 網站的主編 Jonathan Corbet,在今年的歐洲開源碼大會(Open Source Summit Europe)發表了關於 Linux 內核發展的年度報告(YouTube)。通常 DR 很少會特別分享這類影片,但不知怎麼的,看到有不止一間線上媒體好像從這篇演講裡得出了蠻偏頗的新聞標題及論述(這些報導都比演講的錄影更早發佈)。使得 DR 忍不住想把影片找出來做核實,而看完的結論,真的是覺得還是直接看影片就好。演講中所報告的議題很多,本文不在此詳盡陳述。

 

分類: 

How we host Ars Technica

來自 Ars Technica 網站的專題系列:How we host Ars Technica,以總計四篇文章的篇幅,描述該網站背後的雲端架構及技術。文章長度雖然略長,但有不少段落是科普性的說明。倘若讀者已具備相關知識,那麼其實是可以很快地帶過。

 

分類: 

關於 Red Hat 近期停止公開發佈 RHEL SRPM 之探討

近期一個比較重大的產業消息,是 Red Hat 停止在公開站點(git.centos.org)上發佈 RHEL 的 SRPM 原始碼套件。直接公開的原始碼下載途徑僅存 CentOS Stream,也就是 RHEL 的上游開發版本。並且由於 CentOS Stream 更動較 RHEL 快速,所以其原始碼也不是完全與當前 RHEL 一致的狀態。至於 Red Hat 的訂閱用戶,則依然能夠從用戶後台系統、或者是使用 dnf/yum 工具來下載 RHEL 的 SRPM。

 

分類: 

雲端服務中對密碼保護壓縮檔的防毒掃描

好段時間前,來自 Ars Technica 網站的一則消息:Microsoft is scanning the inside of password-protected zip files for malware,其內容描述一名安全研究員,發現他在 SharePoint 上保存的 ZIP 壓縮檔,即便有加上密碼保護,似乎仍會被雲端服務嘗試解開,並對裡頭的檔案進行防毒掃描,若是偵測到有惡意程式便會遭到封鎖。雖然微軟官方並未公開表述其解開壓縮檔密碼保護的方式,然而估計其中一種可能性,仍是透過某種經過蒐集的密碼清單來進行嘗試。

 

分類: 

The weird world of Windows file paths

恐怕沒有多少人真的對 Windows 檔案路徑的運作方式,有很透徹的瞭解。在 Fileside 應用程式的部落格文章《The weird world of Windows file paths》裡,作者 Erik Jälevik 彙整了關於 Windows 檔案路徑的各項機制與特性。其中包含了各種不同的路徑表示方式,以及特殊的檔名限制等等。只能說一言難盡,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參閱。

 

倘若僅僅是作為 Windows 系統的終端使用者,那麼或許還不會覺得 Windows 檔案路徑的運作,有什麼特別稀奇古怪的地方。但如果是要編寫工具程式或批次腳本,就有可能會踩到地雷,而需要在設計上有所留意與調適。相形之下,真的會覺得還是 Linux 的世界單純許多。

 

分類: 

The early days of Linux

來自 LWN.net 的文章《The early days of Linux》,作者 Lars Wirzenius 是 Linus Torvalds 在赫爾辛基大學的同學,曾一同參與 Linux 最起初的發展歷程。雖然已經存在許多介紹 Linux 發展歷史的文章或資料,不過像這樣的第一手見證就不是這麼常出現了。文章篇幅並不冗長,很容易就能夠讀完。

 

最早的 Linux 程式碼,是在一部 386 PC 上開發出來的。發生在 Torvalds 玩完了《波斯王子》(Prince of Persia,1989)之後,他開始學習 x86 組合語言,並製作出 Linux 內核的最初雛型。後來再進一步用 C 語言加以擴充,Wirzenius 也協助貢獻了一些函式實作,其程式碼至今仍可在當前的 Linux 內核裡找到。

 

分類: 

AMD Bulldozer 微架構解析

CDC File Transfer

雖然 Google Stadia 已正式終結其營運,不過有一項與之相關的內部專案 CDC File Transfer,卻默默地以開放原始碼授權出現在 GitHub 上。正如其名稱所揭示的,這項專案設法在檔案傳輸的過程裡,實作出以內容為依據的分塊方式(Content Defined Chunking,CDC),藉此準確地擷取出兩端之間的內容差異,以減少實際需要傳輸的資料量,進而提昇遠端檔案同步的效率。

 

分類: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資訊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