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不愛、但後來改觀的那些電影作品

人生過程中,勢必不會從一開始就意識到,對於一部作品的觀感可能會隨著心智成長而有所轉變。以 DR 自己的經驗來說,其實就是有不少小時候看的電影,比方說在小學或國中時期,當時覺得不怎麼樣,或者是有些平淡;但等到年紀稍長,也許高中、大學以後,重新觀賞後卻有截然不同的體悟。儘管恐怕無法鉅細靡遺地列出究竟有哪些這樣的作品,不過本文還是試著簡單列舉幾個印象深刻、能夠馬上想起的例子。

 

 

《紅豬》(Porco Rosso,1992),光是看到主角長得一副豬頭樣,或許就可以理解為什麼 DR 小時候,對於這部作品好像沒有太大的興趣。以及在宮崎駿的作品集裡面,《紅豬》也是一部奇幻元素相對低上許多的作品,或許更不容易迎合年幼觀眾對於卡通片的期待。其中主角因未知(但有所暗示的)因素而以一副豬樣示人,應該是整個故事中唯一略帶奇幻風格的部份。

 

然而所有的平淡觀感其實都是來自於並沒有看懂這部電影,《紅豬》的主題、劇情及對白,可能都不是為迎合年幼觀眾設計的;相反地,它適合的是更加成熟的觀影者。例如片中所帶入的反戰議題,由於表現得相當含蓄,不及像《螢火蟲之墓》(Grave of the Fireflies,1988)那般明確可見,所以年紀太小恐怕是看不出來的。《紅豬》曾經是自己覺得比較平淡的宮崎駿作品,但後來就變成是個人特別喜歡的一部,甚至有可能是排在心目中宮崎駿作品裡至少前三名的位置。

 

 

《冷血悍將》(Ronin,1998),起初看完這部作品的印象好像並不算很好,腦裡有不少意見,比方說動作場面其實很有限,主要集中在故事的中段,後段並無動作方面的高潮。以及全片從頭到尾都沒有說明,各路牛鬼蛇神不惜背叛也要爭奪的那個箱子裡到底有什麼。還有則是 Sean Bean 所演的角色好像有點缺乏存在意義。除此之外,片名「Ronin」(浪人)一詞,雖然在片中有透過 Michael Lonsdale 所出演的角色,簡單解說 47 名浪人從容赴義的故事,不過 DR 也沒有感受到跟劇情有什麼實質的關聯性。

 

然而隨著年紀增長,也看了更多不同的電影作品後,回頭再來檢視,開始覺得有重新理解、或者真正看懂了這部電影的底蘊。片中的神秘箱子就是一個 MacGuffin,這就劇情創作而言並非是罕見的一種手法。以及其實整個故事,對於浪人、也就是無主武士的議題是有呼應的。這部電影實際上是一齣武士劇的框架,只是包裝在現代槍戰及飛車追逐的樣式之中。倘若認真跟著故事走就會發掘到,由 Robert De Niro 所飾演的主角,雖然表面上像是一位為錢賣命的特殊退役人員,但實則是心中仍有著信條及道義準則。

 

另一方面,若是有認真觀賞這部電影,那麼應該也會認同其實 Sean Bean 的角色橋段在故事中還是有點意義的,不是真的可有可無。而且,DR 真的是在若干年後、看了更多作品才意識到,原來 Sean Bean 演一個最後沒有死掉的角色,是件蠻值得珍惜的事

 

 

《終極奇兵》(The 13th Warrior,1999),改編自 Michael Crichton 於 1976 年發表的歷史冒險小說,在起初試映反應不佳後,電影的最終版本也是由 Michael Crichton 監修完成。最初對於這部電影的印象,也是覺得動作場面似乎不夠精彩,以及 DR 早年顯然還不太適應這種主角是隨從者而非典型英雄的敘事結構──故事裡的反派頭目都不是主角殺的。由 Antonio Banderas 所飾演的主角,是一名不擅戰鬥的阿拉伯詩人,因故輾轉到了維京人的地盤,再由巫女經占卜揀選成為了 13 名遠征隊戰士的最後一位,然後就不得不跟著這些異族人前往北境執行斬妖除魔的任務。然而首次交戰就出現成員傷亡,並且也發掘出所謂的妖怪,實則為一群自居為獸族的兇殘部落。

 

但如果是以比較成熟的心智,再來觀賞這部電影,其實會更加理解其中的豐富層次,體現在各個角色、故事及拍攝手法中。主角從一開始的知識、語言、文化甚至是信仰差異,被迫與一群維京戰士打交道,卻也漸漸地讓彼此產生理解與情誼,成為了生死與共的一份子。而在故事的最後,只剩一息尚存的遠征隊領袖,領著殘餘的戰士們準備要迎接敵眾我寡、凶多吉少的最後一戰時,眾人一同複誦的維京禱詞(Lo, there do I see my father....),再配上 Jerry Goldsmith 的精湛配樂,真心讓人覺得這是一部被人遺忘的經典作品。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