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DarkRanger's Secret Area

主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Linux
  • 程式開發
  • N900
  • 譯文
  • 資訊技術辭典

文章分類

  • 影劇
  • 遊戲
  • 筆記
  • 雜文
  • 資訊技術
  • 站務訊息

最新內容

  • You no longer need JavaScript
  • Python: The Documentary
  • Mars 3D (1997)
  • 《哥吉拉大解剖圖鑑:西川伸司解構怪獸深淵》
  • How-To:Linux 安裝 Wargus
  • 網站主機 PHP 版本升級至 8.3
  • Operation Elop 13. The catastrophe called Symbian
  • I use zip bombs to protect my server
  • Iconography of the PuTTY tools
  • Fedora 42 安裝 OpenSSL 1.1

資訊技術

You no longer need JavaScript

發表日期:星期五, 09/12/2025 - 19:40

雖然標題看起來好像很聳動,而且 DR 向來也不太喜歡那種明顯想要吸點閱數的標題。然而《You no longer need JavaScript》這篇文章的內容其實非常不錯,所以給過。該文章事實上是要說明,在網頁開發上,許多原本開發者可能會習於使用 JavaScript 來實現的需求,隨著 CSS 技術發展的演替,實際上已是可以使用 CSS 來完成。所以儘管可以說,文章標題也許能夠再更精確一點,但如果是為了吸引更多人因而重新關注 CSS 的效用,那麼這個標題確實是蠻奏效的。

 

作者支持更多運用 CSS 的其中一個面向,是此舉有機會減少前端程式碼對於各種 JavaScript 函式庫的依賴性。儘管 DR 自身並非職業化的網頁開發者,學經歷有限。不過諸如此類的考量 DR 還是蠻認同的,倘若能夠盡可能減少客戶端瀏覽器所需載入及運算 JavaScript 程式碼的數目,覺得從許多方面來看都不是壞事。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You no longer need JavaScript

Python: The Documentary

發表日期:星期五, 09/05/2025 - 20:08

由 Cult.Repo 所製作的紀錄片《Python: The Documentary》(YouTube),之所以特別提出來,是因為 DR 自己也是 Python 程式語言的使用者,所以就很感興趣地看完了這部影片。雖然影片本身可能並沒有揭示出什麼前所未聞之事,因為 Python 的發展歷程一直都有蠻公開透明的資訊可查詢得到,但第一手的影像化訪談還是有它的意義。

 

在 DR 個人接觸過的幾種程式語言裡,Python 是一門真心讓人覺得好用的程式語言。其餘例如 C、PHP、JavaScript 等等,則更多是出於技術環境的考量,而成為在一些情況下,最為合理、或者合乎現實的最佳選項。然而儘管 DR 自己對於這些程式語言的編寫方式並沒有負面觀感,但也沒有特別覺得它們算是好用的程式語言。相反地,Python 非常明顯地著重於它的易用及易讀性,更容易生產出既能夠滿足需求、但內容簡單許多、也更容易閱讀及維護的程式碼。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Python: The Documentary

I use zip bombs to protect my server

發表日期:星期四, 06/19/2025 - 22:38

在本站的文章取向裡,幾乎不太有直白地談論到資訊安全的主題,而這其實背後是有一些考量的。因為 DR 個人向來認為資安防護的其中一項最佳實踐原則,就是不要(公眾地)談論資安議題。倘若用一個比較玩笑的講法就是──「The first rule of cybersecurity is: do not talk about cybersecurity」。許多事情可以默默地吸收、改良及實踐,但不要大肆宣揚出來。因為就像「公共廁所第一個隔間最乾淨」(使用的人最少)這樣的概念,有些事情最好是自己知道就好。否則一旦擴散開來,它恐怕就不再有效了。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I use zip bombs to protect my server

Iconography of the PuTTY tools

發表日期:星期五, 06/13/2025 - 22:40

在 Windows 10 開始內建 SSH 客戶端以前,Windows 使用者若是要連線至其它 Unix-like 系統的 SSH 服務,最直接便捷的途徑,就是下載簡單輕巧的 PuTTY 來用。至於《Iconography of the PuTTY tools》則是由 PuTTY 的主要作者 Simon Tatham 為回應用戶提問所發表的一篇文章,內容描述 PuTTY 及其一系列相關工具的應用程式小圖示(icon)之設計。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Iconography of the PuTTY tools

RHEL 8、9 安裝新酷音輸入法

發表日期:星期四, 10/10/2024 - 12:12,更新日期:星期日, 12/15/2024 - 14:45

最為「TL;DR」的描述,就是現今 RHEL 8、9(以及其衍生複製品)的使用者,已可以單純地透過 EPEL 套件庫,安裝 ibus-chewing 套件來獲取新酷音輸入法。不過起初並不是這樣的,以下娓娓道來……估計是跟隨著 Fedora 發行版的腳步,RHEL 自 8 版起,在注音輸入法的需求上,是使用 ibus-libzhuyin(新注音,但與微軟無關)來取代原本的 ibus-chewing。然而不同於 Fedora 依然包含了 ibus-chewing,使用者可以自行選擇安裝及替換,RHEL 8 本身並無提供這樣的替代選項。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RHEL 8、9 安裝新酷音輸入法

End of the Road: An AnandTech Farewell

發表日期:星期三, 09/04/2024 - 22:06

頗負盛名且歷史悠久的 PC 硬體評測網站 AnandTech,日前發表了最後的一篇文章:《End of the Road: An AnandTech Farewell》,宣佈將停止更新。既存的網站內容及論壇,會在母公司的支援下維持上線,但不會再有新文章上架了。雖然乍看之下,DR 似乎很少在本站引用 AnandTech 網站的內容。然而實際上 AnandTech 是 DR 長年以來都有保存在瀏覽器書籤裡的網站之一,認為是在硬體評測上相對紮實許多的資料來源。

 

不過平心而論,PC 硬體評測並非是一項很稀缺的領域,相反地,它在現今這個世代其實顯得有些飽和。所以若有人決定收手不做,估計也並不是一件很匪夷所思的決策。無論如何,這是一項頗引起關注的訊息,許多 DR 平常有在看的網站都共同地跟進了這項消息,可以參考看看當中的摘要與迴響: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End of the Road: An AnandTech Farewell

Supermium

發表日期:星期一, 07/01/2024 - 23:02

放任基礎設施或生產環境對於 Windows 系統的依賴,越來越覺得這可能是人類 IT 史上最嚴重的技術債……近年的工作經驗讓 DR 真心覺得,替換過時的 Linux 系統,比起替換過時的 Windows 系統還要容易太多倍了。無論是遭遇的阻力、開銷成本及處理彈性,都存在著巨大落差。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Supermium

RIP ICQ

發表日期:星期二, 06/25/2024 - 21:16

來自 Ars Technica 網站的文章《RIP ICQ: Remembering a classic messaging app that was way ahead of its time》,其內容分享了一些關於 ICQ 即時通訊軟體的早期回憶。倘若對於即時通訊的發展歷史有些興趣,則這是一篇值得一讀的文章。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RIP ICQ

Wild Apples: The 12 weirdest and rarest Macs ever made

發表日期:星期五, 05/10/2024 - 22:02

來自 Ars Technica 網站的文章《Wild Apples: The 12 weirdest and rarest Macs ever made》,作者列舉了十二款最為古怪或罕見的 Mac 電腦。雖然 DR 完全不是 Apple 產品的愛好者,平常也只有非常少數的情況下會操作到 Mac,但也不否認 Apple 的東西經常擁有獨特或者是領先業界的設計。所以這篇文章顯然是有些可看之處,文章中所列舉的型號如下: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Wild Apples: The 12 weirdest and rarest Macs ever made

The invisible problem

發表日期:星期五, 11/17/2023 - 20:26

好像是第一次看到有文章,認真地探討了行動裝置上的文字編輯問題。是的,問題不是在於文字輸入,而是關於文字的編輯。也就是在一段文字中,嘗試移動游標、選取文字範圍,以及操作複製、剪下、貼上等等這些的動作。《The invisible problem》的作者 Scott Jenson 是曾任職於 Apple、Google 等企業的 UI/UX 設計師,文章中詳盡地研究 Android 及 iOS 在文字編輯上的不便之處,並提出一個經過優化的設計原型,對游標的操作、文字放大鏡以及彈出式選單的設計做出調整。然而主流的行動作業系統是否會採納這些構想,就不得而知了。

 

許多在 PC 上有著熟練文字編輯經驗的使用者,應該都會對於手機上的文字編輯感到礙手礙腳。其中有些人可能會選擇強加適應,而或許有些人會設法組織出更好的解決方案;然而也有些人則可能會就此避免在手機上,進行任何較具複雜性的文字工作──DR 就是屬於這一類的情形,不過這顯然也跟自己總體來說不太喜歡操作手機有關。但無論如何,倘若行動裝置上的文字編輯體驗,能夠有顯著的優化,相信對於眾多的手機使用者而言自然是樂觀其成。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The invisible problem
Pagination
  • 頁 1
  • 下一頁 ››
RSS 清單 資訊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