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To:Linux 安裝 Re-Volt
操作環境:
- Fedora 36
- RVGL 21.0930a-1
1999 年的《夢幻遙控車》(Re-Volt),即如其中文遊戲名稱所表示的,是一款罕見地以遙控車為主題的賽車競速遊戲。雖然說是一款蠻老的賽車遊戲,但背後的社群生命力卻是相當驚人。存在像 RVGL 這樣以跨平台技術重製的版本,不僅是更適合在現今的系統環境下執行,並且還增添了原始 PC 版本裡缺少的功能,如分割畫面(split-screen)的多人遊戲等等。
操作環境:
1999 年的《夢幻遙控車》(Re-Volt),即如其中文遊戲名稱所表示的,是一款罕見地以遙控車為主題的賽車競速遊戲。雖然說是一款蠻老的賽車遊戲,但背後的社群生命力卻是相當驚人。存在像 RVGL 這樣以跨平台技術重製的版本,不僅是更適合在現今的系統環境下執行,並且還增添了原始 PC 版本裡缺少的功能,如分割畫面(split-screen)的多人遊戲等等。
其實原先 DR 並不期待《龍與地下城》(Dungeons & Dragons,D&D)這款歷史悠久的角色扮演遊戲設定,能夠被再一次地改編上大螢幕,沒錯,「再一次地」,因為事實上早在 2000 年的時候,就曾經有推出過一部院線電影(Dungeons & Dragons)。然而那部電影的迴響並不是很好,DR 記得自己甚至提不起興趣把它看完;反而是對後來的續集(Dungeons & Dragons: Wrath of the Dragon God,2005)有比較正面的記憶,很有可能算得上是非院線續作比前作還要好看的少數案例之一。
有點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本片相較於前一部作品(John Wick: Chapter 3 - Parabellum,2019)確實有蠻大的改進。原先 DR 對於第三集最有意見的地方是它的劇情。雖然動作片的劇情確實不是很重要,但第三集的劇情流程是弱化到讓 DR 看得有些皺眉。然而在這部《捍衛任務 4》(John Wick: Chapter 4)裡,創作者卻似乎是找到了一個絕佳解法:在劇情上完全放棄治療,然後運用表現強勁的人物角色、以及充滿藝術風格的視覺場景來加以補強──看似離奇,但竟然是有效的。
應該是在 2014 年的時候,DR 有曾經玩過《駭客入侵:人類革命》(Deus Ex: Human Revolution,2011)這款遊戲。當時留下很好的印象,但由於那時還沒有形成慣例,為破台的單機遊戲撰寫心得,所以後來一直覺得沒有留存一篇心得是件蠻可惜的事。不過在接觸了《人類革命》之後,DR 自然就對初代《駭客入侵》(Deus Ex,2000)的表現究竟如何感到好奇,於是就在近期安裝起來玩玩看。
似乎很少看到有文章認真地探討,該如何適當地撰寫軟體系統中的錯誤訊息。來自 Wix UX 團隊的文章《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write better error messages》,描述了 Wix 網站平台如何對錯誤訊息的表達做出檢討,擬定新的原則,並投注心力加以改善。
這是一篇很值得一讀的文章,雖然當中的概念,主要是針對一般用戶,可能不一定都適用在不同的情境中。比方說在微軟產品裡,經常是僅僅丟出一長串的錯誤代碼,讓使用者自己按代碼去搜尋解答。儘管這確實應該是有改善空間,不過採用錯誤代碼的方式,背後應該也是有其工程考量。而非蓄意的怠惰,然後把麻煩轉嫁在使用者身上。
在 DR 的觀念裡,倘若不知道錯誤訊息該怎麼寫,那麼最至少就是單純地把事實陳述出來。說明發生了什麼事,以及根據程式的設計邏輯,盡可能準確表達出問題的來源。
在 DR 開始接觸電腦的年代裡,除了 Apple 的 Macintosh/Mac 還有一點能見度外,整個個人電腦市場其實已經差不多都被 x86 架構的 IBM 相容 PC 給攻佔了。不過在這樣的態勢出現以前,市場上也曾經有過更加多樣化的年代。BBC Micro(暱稱為 Beeb)是由 BBC 最早於 1981 年推出的電腦產品,以教育用途為目的,主要是針對英國當地的學校及家庭用戶。
RGBeeb 是一個蠻神奇的改造計畫,背後的製作者並不滿足於單純將古董般的 BBC Micro,以維持原狀的方式啟動起來。而是將其魔改、塞入到現代 PC 的 ATX 機殼裡,用的是 ATX 電源供應器,並且接上 USB 的鍵盤及遊戲手把,甚至背板還有 RGB 燈光效果,不過骨子裡仍是不折不扣的 BBC Micro。相關技術資訊都是以開源授權分享在網路上,不僅是嘆為觀止,也很有教育意義。
有別於先前的 RHEL/CentOS 7/8,這回 RHEL 9 因為 Linux 內核版本較新(5.14)的緣故,已內建對於 WireGuard 的支援。而無須再找尋第三方套件庫,或者是得動手自行編譯模組。所以同樣的支援狀態也適用於 RHEL 的複製品,如 AlmaLinux 及 Rocky Linux 等。
其實起初並沒有預期要為 Google Stadia 寫一篇文章,因為雲端遊戲串流,好像不太有機會能夠在 DR 的日常休閒裡佔有一席之地。那麼既然自己不是使用者,恐怕就無足夠的立場多說些什麼。然而如今 Stadia 已成為歷史,服務已於今年的 1 月 18 日正式終止,或許是時候來談論一些自己的觀點?
在好多年以前,DR 就認為 Google 既能夠、也應該要設法朝遊戲領域發展。當時的其中一種思路,是基於諸如 HTML5 等 Web 新技術的實現,並且考量到 Web 應用程式本就是 Google 的強項。倘若 Google 能夠建立自己的遊戲開發部門,專注於 Web 平台的遊戲開發,似乎會是一件大有可為的事情。而且完全自主開發的遊戲,也有利於 Google 從中獲取用戶行為數據,成為重要的研發資料。結果在經過若干年後,Google 確實投入到遊戲領域中。然而推出的卻是放在雲端上的遊戲機,標榜能夠透過網路串流的方式,來執行那些需求高昂的 3A 級遊戲,也就是現今我們看到的 Stadia。
有好一陣子沒看院線電影了,而且對 DR 來說,跑去戲院看一部三小時長的電影,這在個人時間的運用上恐怕越來越像是一件蠻奢侈的事情,還能夠付諸實現已是慶幸。然而回首當年,倘若腦海裡的記憶沒錯,當初的《阿凡達》(Avatar,2009)可是 DR 少數有去戲院多刷的電影之一,應該有在戲院看了 2-3 次。每次都是揪不同的人去看,簡直像在推銷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