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DarkRanger's Secret Area

主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Linux
  • 程式開發
  • N900
  • 譯文
  • 資訊技術辭典

文章分類

  • 影劇
  • 遊戲
  • 筆記
  • 雜文
  • 資訊技術
  • 站務訊息

最新內容

  • The Running Man - 活著就是希望
  • Predator: Badlands - 越級打怪的砂鍋魚頭
  • Firefox 個人化調整筆記
  • UZDoom
  • Windows 生命週期應有之變革
  • Tron: Ares - 聽專輯送電影
  • Benjamin Button Reviews macOS
  • One Battle After Another - 非同尋常的即刻救援
  • I Want to Love Linux. It Doesn't Love Me Back
  • You no longer need JavaScript

資訊技術

OpenMoko: 10 Years After

發表日期:星期六, 08/19/2017 - 20:42

Openmoko 算是非常早期的 Linux 手機專案,由大眾電腦於 2006 年發起,也就是在 iPhone 及 Android 手機都還未成氣候之時。不過它最終只推出過兩款手機產品,分別是 2007 年的 Neo 1973(GTA01),以及 2008 年的 Neo FreeRunner(GTA02)。此後便於 2011 年結束營運,成為純粹的社群專案。

 

Michael Lauer 是當年 Openmoko 公司的第二號員工,如果有興趣瞭解更多關於這項專案的特點與歷史,那麼由他所撰寫的回顧文章:OpenMoko: 10 Years After (Mickey’s Story) ,非常值得一讀。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OpenMoko: 10 Years After

My Ubuntu for mobile devices post mortem analysis

發表日期:星期六, 07/08/2017 - 11:35

Ubuntu Touch(又稱為 Ubuntu Phone),是 Canonical 意圖進軍行動裝置市場的作業系統產品,然而卻在幾個月前宣佈終止,由純粹社群性的 UBports 專案接手維護。這基本上表示,雖然使用者仍然有機會自行在相容的裝置上安裝 Ubuntu Touch 系統,但已不會再有搭載 Ubuntu Touch 的行動產品問世。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My Ubuntu for mobile devices post mortem analysis

Which Tech Giant Would You Drop?

發表日期:星期六, 05/27/2017 - 21:31

終於看到一項比較有意思的調查,日前紐約時報網站刊登了一篇互動式的文章《Which Tech Giant Would You Drop?》,其命題針對 Alphabet(Google 母公司)、Apple、微軟、Facebook 及 Amazon 這五間科技巨頭,內容假設如果你有一天必須被迫放棄使用這些公司的產品,那麼哪一間會是最優先被放棄的?而那一間又會留在最後?

 

當讀者在文章頁面中勾選完次序後,便會跳出分析數據,讓讀者能夠看到自己的次序選擇,與其他人的一致程度如何。而以下 DR 則會簡單說明一下自己的選擇。

 

Apple 是最優先可以被完全放棄的公司,因為 DR 完全沒有使用他們的任何產品。至於第二名則是 Facebook,雖然 DR 也沒有在使用 Facebook,但如果這個命題是代表要跟 Facebook 及其旗下產品 100% 絕緣的話,則會覺得有一點點可惜,所以將它列為第二名。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Which Tech Giant Would You Drop?

IMDb 討論板的幕後故事

發表日期:星期六, 02/25/2017 - 17:07,更新日期:星期四, 09/21/2023 - 15:21

自 2001 年開始運作、歷史悠久的 IMDb 討論板(message boards)已於 2017 年 2 月 20 日正式關閉。對此,當年負責討論板開發的軟體工程師 Colin M. Strickland 發表了一篇文章(A great disturbance in the force...),分享這個討論板未採用任何現成網站框架、從無到有的開發經歷。由於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文章中所描述的技術環境,以現今的標準來看簡直都是古董級的存在,等於是見證了一段網際網路技術的早期歷史。

 

雖然 DR 常逛 IMDb 網站,但對於它的討論板,其實過去並沒有太多關注,不過 DR 也認為將其關閉確實是比較好的作法。IMDb 討論板能夠對每個作品及每個演職員開闢專屬的討論空間,但這般數量容易造成言論管理的風險。而且現今已有 Reddit 及 Twitter 等社群媒體,使得傳統的討論板已經不再是那麼重要的交流管道。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IMDb 討論板的幕後故事

Linux game porting and Day of the Tentacle Remastered

發表日期:星期六, 02/04/2017 - 16:52

攸關 Linux 遊戲生態發展的跨平台開發與軟體移植,一直都是 DR 相當關注的議題,不過倒也不是任何相關文章都會在這裡貼上來。然而一篇由《瘋狂時代復刻版》(Day of the Tentacle Remastered)的 Linux 版移植者所分享的工作心得,除了內容有趣外,也融入了大量的背景資料,讓人得以從不致冗長的單一文章中,窺見 Linux 遊戲移植工程的今昔、工作方法及訣竅,值得一讀。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Linux game porting and Day of the Tentacle Remastered

CPU 隨附散熱器大評比

發表日期:星期六, 09/24/2016 - 22:03

有在碰電腦硬體的人往往都有一項認知:那就是 CPU 原廠所附的散熱器只是個堪用品,儘管規格與品質顯然有通過官方標準,但其散熱效能一定比不上市面上單售的散熱器產品。雖說如此,但究竟這些來自 Intel 及 AMD 的隨附散熱器,彼此之間,是否也有優劣差異,則難有準確的測試可以解答。因為這些散熱器適用的平台及 CPU 不一,因此在一般條件下不會有一個公正的環境能夠對它們做比對測試。

 

不過,來自 AnandTech 的一篇文章:Battle of The CPU Stock Coolers! 7x Intel vs 5x AMD, plus an EVO 212,解決了這項難題,並一共測試了七款 Intel 散熱器及五款 AMD 散熱器,再加上一款 Cooler Master EVO 212 作為對照組。如此一來,便能夠一窺這些散熱器的實質表現。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CPU 隨附散熱器大評比

電源供應器是如何測試的?

發表日期:星期六, 02/14/2015 - 11:37,更新日期:星期一, 12/05/2016 - 15:13

來自 Tom's Hardware 的文章:The Basics Of Building Safe, Reliable And Quiet Power Supplies。雖然這是好段時間前的文章,但仍有其記錄價值,得以一窺一款電源供應器在進入量產前的測試過程。文中所針對的產品是德國品牌 be quiet! 的 Straight Power 10,由於這款產品是由台灣的全漢(FSP Group)代工製造的,所以該文章實際上是採訪了全漢位於桃園的總部。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電源供應器是如何測試的?

Linux Security Distros Compared

發表日期:星期六, 11/29/2014 - 17:02,更新日期:星期一, 12/05/2016 - 15:16

來自 Lifehacker 網站的文章:Linux Security Distros Compared: Tails vs. Kali vs. Qubes,裡頭介紹了幾款適用於安全領域的 Linux 發行版。儘管文章的標題似乎透漏出比較性,但實際上其主要介紹的三款發行版各自所針對的用途並不盡相同。

 

首先是 Tails,這款發行版著重的是極致的保密性,所有連線都經過 Tor 匿名網路、而所有通訊及檔案也都可被加密。除此之外,Tails 預設只以記憶體做為儲存空間,進一步防範留下跡證的可能性。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Linux Security Distros Compared

新聞工作者的資訊安全手冊

發表日期:星期六, 10/04/2014 - 14:47,更新日期:星期六, 04/03/2021 - 03:06

Information Security for Journalists 是由調查新聞中心(The Centre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所發佈的一份手冊,用以教育新聞工作者建立一個具有可靠保密性的工作環境。

 

在 Edward Snowden 披露出 NSA 簡直無孔不入的大規模監視計畫後,有更多人開始重視如何在越趨發達的網路世界中保障個人隱私。不過這份手冊的立意並非在個人隱私的保護,而是新聞工作者在新聞調查的過程中,如何防止通訊外洩、資料被竊取,造成自身或是消息來源受到政府、大型企業甚至是犯罪組織的危害。

 

這份手冊談及了如何防範可能的追蹤與入侵,並且詳細說明如何應用多款開放原始碼軟體建構出安全的工作環境,是相當不錯的參考資源。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新聞工作者的資訊安全手冊

可以用吸塵器清理電腦主機嗎?

發表日期:星期六, 09/27/2014 - 17:13

老實講,DR 一直覺得使用吸塵器來清理主機內部是個方便且有效的作法,從來沒有想過這會是個問題。直到在 PC Gamer 網站看到一篇 Should I vacuum my PC? — Ask PC Gamer,才發現這不僅是個問題,而且答案還是否定的。

 

因為吸塵器會把零組件吸壞嗎?當然不是,而是吸塵器所產生的空氣摩擦可能導致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造成零組件損壞。

 

回想起來,當年 DR 開始學習組裝電腦時所閱讀的 DIY 書籍就有說明在組裝時應戴上防靜電手環(相同的指示其實在零組件的安裝手冊也能夠看到),此外還提到清理主機的正確工具應是使用壓縮空氣罐。然而包含 DR 在內,顯然很多人都沒有戴防靜電手環進行操作的習慣。並且儘管文章中提到有許多人被吸塵器弄壞了電腦,但至少 DR 自己用了幾次都沒事。

 

資訊技術
  • 閱讀更多 about 可以用吸塵器清理電腦主機嗎?
Pagination
  • Previous page ‹‹
  • 頁 7
  • 下一頁 ››
RSS 清單 資訊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