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劇

The Revenant - 一寸山河一寸血

這其實是一齣蠻單純的故事,以生存與復仇貫穿全片。但卻能夠以各種技術層次,層層疊起,將其拉抬到一種華麗的境界。而所謂之華麗,則包含了取景、運鏡、極其真實的視覺效果、以及演員們的賣力演出。

 

 

儘管事實上並不是片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讓 DR 覺得滿意,然而 DR 卻也認為實無再吹毛求疵之必要,因為本片的整體水準已然是鬼斧神工的等級,應該很難再找到跟它一樣的電影。

 

評分:10/10 分。

 

分類: 

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 借屍還魂的新新希望

實在很難令人相信,一部電影醞釀多年、萬眾期待,而且在幕前幕後都擁有最好的人才及資源,不僅有著經典演員的回鍋、也有不少實力新秀的加入。但結果卻不僅稱不上是一部充滿野心的續集,反而更接近於《星際大戰:曙光乍現》(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1977)的重拍版。

 

 

在本片諸多可見的不足之處裡,若扣除掉那些其實綜觀整個《星際大戰》系列、則並不算特別的問題,那麼 DR 最不能接受的即是本片的劇本幾乎只是照抄《曙光乍現》的結構。儘管劇本中確實存在一些值得發揮的元素,但也都被一一的浪費掉,就為了成就與《曙光乍現》如出一轍的故事線。

 

分類: 

電影配樂推薦清單

過去一個月的幾個週末 DR 都在家加班,在家做這種事情總是會想要聽點音樂……不過由於得在 Windows 上作業,但 DR 平常所收藏的音樂檔卻都是儲存在 Linux 的分割區裡。瞬間想了一下,覺得最直接的方案就是改用手機來播放音樂,雖然裡頭儲存的曲目及播放清單都有好段時間沒更新了,但就直接放來聽吧。

 

聽著聽著,發覺其中有一份播放清單應該還蠻值得一提的,內容主要是收錄具主題性質的電影曲目。因此本文會將這些曲目、片名及作曲者羅列出來,共 34 首,並按發行年份簡單排序。此外,當中也有一些曲目其實並不盡然是電影配樂,會再特別註明。

 

分類: 

The Martian - 火星上的最後一人

若就娛樂性的角度來看,本片算是沒有很突出的表現。但若就工藝水準的角度來看,則本片確有其特別之處,甚至足以在影史上留下一席之地。很容易就可以將本片評比為有史以來最好的火星題材電影,以及最好的太空題材電影之一。

 

 

有時候所謂的精湛工藝並不在於有所為,而是有所不為。大部分的太空題材電影會利用各種設計去加強其戲劇性,若從故事創作的立場來看自無可厚非,但也正是因為多數皆如此,使得本片相形之下成了一種特例。本片既無花俏的拍攝手法,也沒有多少營造戲劇性的作為,卻反而因此為這部虛構題材增添了許多真實感,而真實感也正是這類求生故事所需的重要元素。

 

本片的一大優勢在於其原著本就已經是一部傑出的作品,而好的東西不需要太多加工就仍是好的。一齣精鍊的劇本再加上導演老練的執行力,成就出一部扎實的科幻電影。

 

評分:10/10 分。

 

分類: 

The Scorch Trials - 還是回到迷宮好

儘管 DR 還是沒看過原著,但在看完這部電影後,卻讓 DR 不禁猜想其原著小說可能也沒有多少拍成電影的價值。本片的故事情節,若想像以文字化的形式來看或許還 OK。但以電影來說,則裡頭所營造的氛圍和前一部電影相比明顯弱上許多,甚至從頭到尾都不是在同一個級別上。

 

 

如何接續一齣故事、既能夠有所新意卻又能夠找出真正值得延續的元素,總是各種創作類型都會面臨的挑戰。然而本片卻證明了若扣除「迷宮」這項題材,則其實裡頭的角色與世界都沒能有趣到足以撐起整個故事。在本片的觀影過程裡,很快就會發覺其本質與「喪屍世界末日」(zombie apocalypse)並無二致,而接著就是對故事冗長發展的無奈。

 

雖然本片並不好看,但至少可以看得出來,導演很用心想要把這個本身就顯得有些疲乏無力的劇本給拍好。

 

評分:5/10 分。

 

分類: 

The Man from U.N.C.L.E. - 熱情如火的冷戰危機

1947 至 1991 年之間的東西方冷戰除了再次為人類歷史寫下殘酷的一頁外,也在當時催生了許多特務、或者稱之為間諜(Spy)類型的創作題材。這些創作內容對當時的人而言是現實局勢的延伸想像,但到了現今的觀眾眼裡則更像是一種過時的議題。

 

 

然而本片絲毫不像《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2011)那般,像是拍給老人家看的電影。相反的,本片雖有著冷戰時期的背景,卻充滿時下流行的戲劇元素,俊男美女、飛車追逐、插科打諢等等,一樣都不少。並佐以 Guy Ritchie 風格的「三步一補述、五步一轉折」的敘事手法,讓整部電影雖沒有特別華麗的表現,卻仍然生動不少。

 

分類: 

Godzilla (1994)

1998 年的美國版《酷斯拉》(Godzilla)實在不是什麼太好的電影,若平心而論,它是一部娛樂性結構還不錯的怪獸電影,但作為一部哥吉拉電影,它則是令人傻眼的。因為未曾看過有哥吉拉遇到砲火會逃跑、然後還會被飛彈給打死的(更甬提吃了很多魚以及生很多蛋的橋段……)。相形之下,2014 年的《哥吉拉》(Godzilla)儘管有意見認為它的娛樂性不如預期,但至少沒有將哥吉拉改造成這般難堪的形象。

 

不過有認真關注的影迷應該也都知悉一件事,那就是其實在 Roland Emmerich 的版本付諸執行之前,還有個 Jan de Bont 的版本。這個版本被認為更忠於原味,並且還有怪獸對決的情節。但卻因為片商不同意 Jan de Bont 所要求的預算而夭折。

 

該版本往往被影迷稱為《哥吉拉 1994》,儘管事實上如果真的按進度執行的話,是預定於 1995 年拍攝,然後於 1996 年上映。

 

分類: 

Mission: Impossible - Rogue Nation - 重返復古風情

幾乎不可否認的,對於一部電影的觀感可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所轉變。若舉 DR 個人的例子,就例如《冷血悍將》(Ronin,1998)和《終極奇兵》(The 13th Warrior,1999)這兩部電影。當年 DR 初看這兩部電影時,實在不覺得有哪裡好看,只覺得既沒有太多動作場景,劇情又頗為沉悶。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才開始感受到其中的風味,甚至重新喜歡上這些電影。

 

 

分類: 

Ant-Man - 縮小宇宙之神

曾經在 Cinemax 上看過一部 1957 年的黑白電影《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Man》,內容描述男主角因故得了一種怪疾,身體會逐漸的縮小,不會停歇,儘管找遍了醫生也沒能醫治他。雖然他的妻子仍用心照顧他,但後來卻因意外而導致兩人失散,使得主角只能隻身在險惡的巨大化世界中求生存。

 

 

某方面來說,《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Man》可能會讓人感覺相當沉重,因為主角原本正常的生活都隨著身體逐漸縮小而逐漸被破壞,經濟的壓力、人際的疏離,甚至是家庭關係也難以維持。後來更必須自己為生存而奮戰,竭力取得水與食物,還得與「巨大怪物」對抗。就連結尾也是頗為灰暗的,因為主角既沒能與家人團聚,也沒辦法阻止自己繼續縮小,最後只能接受這般命運,成為宇宙中最飄渺的一份子。

 

分類: 

Terminator Genisys - 超時空世間情

有時候系列電影的優勢就在於,儘管事前已經非常不看好這部電影,但還是出於想要搞清楚它到底在幹什麼而跑去看了它……

 

 

本系列的第一集(The Terminator,1984)是一部富有原創性的科幻經典,而第二集(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1991)更是青出於藍,不僅是本系列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也是原創者 James Cameron 所設定的故事最終章。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後來第三集(Terminator 3: Rise of the Machines,2003)出現了,而這是一部極度缺乏才華的狗尾續貂之作。

 

分類: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