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 - 預告片僅供參考
當初 DR 在看到這部《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的第一支預告片後,便覺得這部電影有十足潛力能夠成為 DR 最喜歡的星際大戰電影。然而不幸的是,這部 DR 最期待的星際大戰電影,觀影的結果卻反而讓 DR 覺得這是一部史上最無聊的星際大戰電影……
當初 DR 在看到這部《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的第一支預告片後,便覺得這部電影有十足潛力能夠成為 DR 最喜歡的星際大戰電影。然而不幸的是,這部 DR 最期待的星際大戰電影,觀影的結果卻反而讓 DR 覺得這是一部史上最無聊的星際大戰電影……
身為哥吉拉迷,DR 必然從很早就相當關注有關於這部電影的一舉一動。然而所得知的這些資訊卻讓 DR 在還沒看到電影之前,就已經感到五味雜陳、憂喜參半。舉例來說,本片的特效導演是樋口真嗣,他曾負責平成卡美拉(Gamera)三部曲的視覺特效,而這三部電影的特效表現至今仍為特攝迷所稱道。但另一方面,本片的導演及編劇則是庵野秀明,而 DR 恰好就不太喜歡《新世紀福音戰士》。
接著是本片的故事,DR 從大約十二年前就希望東寶能夠拍一部沒有怪獸對決元素的哥吉拉電影,試著回歸它起初的災難本質,就如同 1954 年及 1984 年的《哥吉拉》(Godzilla) 一般。只不過當年的《哥吉拉:最後戰役》(Godzilla: Final Wars,2004)完全是變本加厲的反其道而行……終於,這部最新的哥吉拉電影並沒有其他怪獸,似乎我們終於可以專注在哥吉拉身上了?
在 21 世紀的今天,難得看到有一部電影彷彿同時結合了《Escape from New York》(1981)的救援任務、《Assault on Precinct 13》(1976)的警匪合作、以及《Big Trouble in Little China》(1986)的妖魔鬼怪,而且它還是一部漫畫改編電影。
在進戲院之前,DR 唯一擔心的一件事就是怕自己吐出來……雖然 DR 心理上認同搖晃式鏡頭(shaky camera)有其美學價值,但在生理上的承受能力卻很弱。儘管最後確實沒有吐出來,但後來一直處於「臨界點」的狀態,還是讓 DR 覺得非常痛苦。所以,自己以後應該只能放棄在大螢幕上看 Paul Greengrass 的電影了……
本片的故事走向就 DR 的觀點而言並不是非常滿意。由於 Bourne 系列本質上是動作電影的類型,所以觀眾事實上並不需要、也不期待看到更多有關於 Jason Bourne 過去的描述。因此它大可以將故事主題弄得更簡單一點,然後開發出更多、更新的動作場景,並且以更流暢的方式串連在一起。此舉雖不高檔,但或許是一種更符合觀眾期待的處理方式。
相較於前兩部作品,本片可以說是重啟版《星艦迷航記》(Star Trek)系列中,目前為止最接近經典風格的一部。觀眾可以從中見識到未知的星際領域、神秘的外星種族,以及各個核心成員突出的表現機會。然而另一方面,DR 卻對本集反派角色的層次感過於單薄,感到十足可惜。
初看之下,本片的反派顯得非常公式化,一看就知道絕非善類的扮相,讓人想到《惡魔咆哮》(Wishmaster,1997)這類恐怖片。此外,反派之特色看起來也有如在觀賞八零年代的科幻恐怖片,其設計水準似乎只稱得上是一般表現。雖然故事末了揭示了反派的根源,卻反而讓 DR 覺得本片劇本沒能充分發揮其中可發展之處。
實在很難不將本片與先前的《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做比較。雖然在 DR 的觀點裡,兩部電影存在一些相似的問題,以及同樣無法被認真檢視的部份(例如故事邏輯性)。但無論如何,本片在架構上具有優勢,更容易就能滿足普羅大眾的喜好。
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及《兵人》(Soldier,1998)的編劇 David Webb Peoples 曾經自承,在他的構想裡,這兩部電影其實是發生在同一個宇宙中,因此它們之間共用了一些非常細微的元素。然而除了編劇自己的思緒外,兩部電影完全是大相逕庭的,而片商也沒有在片名或宣傳上做出任何連結。
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但在萬眾期待之下,兩位超級英雄的腦袋卻彷彿都少了根筋,只能一步步走向生死對決一途。最終這場衝突也間接造成了無數生命財產的損失,進入了一種「我想拯救蒼生,蒼生卻因我而死」的悖論。
DR 覺得在進戲院看這部電影之前,其實應該要先做一點心理建設。那就是得認知到,超級英雄題材中的「好人對決」就有如科幻題材中的「時空旅行」一般,它的本質即是不合理的,若認真探究下去,其實本來就禁不起邏輯的考驗。
勢必可以創造出多種原因和故事走向讓超人跟蝙蝠俠大戰一場,來滿足本片的標題。雖然 DR 一時之間並不覺得本片在劇本上做出了最佳選擇,但顯然也不是太糟的選擇。而且 DR 真心認為,這並不是一齣好寫的劇本,事後在旁邊指指點點很容易,但若實際執行起來則應該沒有人會敢說簡單。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彙整階段了,本文所列的清單便是去年的院線電影心得。除了清單所列的以外,事實上去年 DR 還因緣際會去戲院看了國片《醉.生夢死》。然而 DR 真的不太喜歡那部電影,一想到如果寫出來的心得全無好話,似乎對我們目前的產業困境也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因此也就沒有寫出來了。
顯然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付諸實現,是因為片商評估後覺得有利可圖。但若扣除其商業利益不談,DR 倒覺得本片最終所呈現出來的水平大約是接近電視劇的程度。尤其最近幾年也有不少轉戰小螢幕並且表現不錯的超級英雄題材,而本片相較之下實在沒有比那些電視劇好上多少。
一開始 DR 很驚訝於本片的敘事方法,因為它有效避免了一項超級英雄電影中的常見問題,也就是為了交代英雄起源而產生的節奏障礙。但隨後則意識到,與其說這是一項高明的技巧,倒不如說這是為了彌補貧瘠的劇本而不得不為之的措施(而且還有副作用)。此外劇本的問題也可從其它方面突顯出來,例如片中出現的另外兩名超級英雄,其登場之突兀,就有如在看卡通片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