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darkranger 在 週六, 10/10/2015 - 15:25 發表,更新日期:週四, 10/15/2015 - 12:00
若就娛樂性的角度來看,本片算是沒有很突出的表現。但若就工藝水準的角度來看,則本片確有其特別之處,甚至足以在影史上留下一席之地。很容易就可以將本片評比為有史以來最好的火星題材電影,以及最好的太空題材電影之一。
有時候所謂的精湛工藝並不在於有所為,而是有所不為。大部分的太空題材電影會利用各種設計去加強其戲劇性,若從故事創作的立場來看自無可厚非,但也正是因為多數皆如此,使得本片相形之下成了一種特例。本片既無花俏的拍攝手法,也沒有多少營造戲劇性的作為,卻反而因此為這部虛構題材增添了許多真實感,而真實感也正是這類求生故事所需的重要元素。
本片的一大優勢在於其原著本就已經是一部傑出的作品,而好的東西不需要太多加工就仍是好的。一齣精鍊的劇本再加上導演老練的執行力,成就出一部扎實的科幻電影。
評分:10/10 分。
由 darkranger 在 週六, 10/03/2015 - 11:38 發表,更新日期:週一, 12/05/2016 - 15:12
幾天前(其實就是中秋節那一天)接到一部故障的主機,發現是裡頭的 WD 藍標 500GB 硬碟掛了,如果用 GNOME 磁碟工具程式(gnome-disks)來檢視 S.M.A.R.T. 資訊,就會看到一項「Reallocated Sector Count」出現錯誤:
於是拿了一顆 Toshiba 1TB 硬碟打算做更換。由於 DR 先前還未曾使用 ddrescue 做過針對故障磁碟的對拷,便想說順便嘗試看看。若故障的來源磁碟為 sdb,而目標磁碟為 sdc,則 DR 所使用的指令如下:
-
sudo ddrescue -f -r 1 -n -v /dev/sdb /dev/sdc recovery.log
由 darkranger 在 週六, 09/26/2015 - 20:11 發表,更新日期:週一, 12/05/2016 - 15:13
日前處理到一部故障的筆電,型號為 Lenovo IdeaPad Y550,CPU 是 Pentium T4400,而作業系統為 Windows 7。這部筆電最主要的問題是容易跳電關閉,尤其是在剛載入 Windows 的時候。另外也用裝有 Fedora 22 的可開機隨身碟測試過,儘管跳電情形不似 Windows 那般頻繁,但也還是會發生。
所以這很顯然是硬體性的故障,後來出於好奇的緣故,DR 索性把主機板拆出來,想看看是否有一些肉眼可見的問題。主機板的型號是 KIWB1/B2 LA-4602P(Rev: 1.0,2009-06-19),就在一邊端詳著主機板、一邊搜尋相關資訊的情況下,DR 發現問題是出在位於 CPU 插槽背面的一顆 NEC/TOKIN 0E907 去耦電容,又名為「Proadlizer」,此外網路上也經常將它寫為「OE907」。
由 darkranger 在 週六, 09/19/2015 - 12:11 發表,更新日期:週六, 01/06/2018 - 17:09
最近在工作上會很需要經常使用 MS Word,對多份稿件進行大量的文字搜尋及取代。雖然早先已寫了一支 Python 程式來處裡,然而在後續檢查內容的過程裡,卻發現原先撰寫的取代功能處理得未盡確實,例如文字方塊(textbox)裡的內容就無法被取代掉。經過上網搜尋後找到了一項解法,儘管確實可行,不過 DR 仍覺得其背後的設計邏輯還蠻弔詭的。
原本的寫法是像這樣:
由 darkranger 在 週六, 09/12/2015 - 18:00 發表,更新日期:週曰, 09/13/2015 - 13:40
儘管 DR 還是沒看過原著,但在看完這部電影後,卻讓 DR 不禁猜想其原著小說可能也沒有多少拍成電影的價值。本片的故事情節,若想像以文字化的形式來看或許還 OK。但以電影來說,則裡頭所營造的氛圍和前一部電影相比明顯弱上許多,甚至從頭到尾都不是在同一個級別上。
如何接續一齣故事、既能夠有所新意卻又能夠找出真正值得延續的元素,總是各種創作類型都會面臨的挑戰。然而本片卻證明了若扣除「迷宮」這項題材,則其實裡頭的角色與世界都沒能有趣到足以撐起整個故事。在本片的觀影過程裡,很快就會發覺其本質與「喪屍世界末日」(zombie apocalypse)並無二致,而接著就是對故事冗長發展的無奈。
雖然本片並不好看,但至少可以看得出來,導演很用心想要把這個本身就顯得有些疲乏無力的劇本給拍好。
評分:5/10 分。
由 darkranger 在 週六, 08/29/2015 - 23:08 發表,更新日期:週四, 09/03/2015 - 22:08
雖然 DR 平常在看線上影片時,通常都不太會在意影片的解析度。然而最近 DR 卻也注意到,在 Fedora 21 上使用 Firefox(40.0.3)觀看 YouTube 影片時,若使用 HTML5 影片播放器則只有 360p 的解析度可用,影片格式為 VP8 編碼的 WebM。但在 Windows 7 上的相同版本卻沒有這個問題。經過上網搜尋並做了一些交叉測試後,發現有不只一種作法能夠處理這個問題。
由於 YouTube 也有提供 VP9 編碼的 WebM 影片,因此可行的作法之一便是啟用 Firefox 內建的 VP9 支援。這個方法不需要依賴其它套件,只要至 Firefox 設定清單(about:config)修改下列設定值:
由 darkranger 在 週六, 08/15/2015 - 21:30 發表,更新日期:週曰, 08/16/2015 - 22:41
1947 至 1991 年之間的東西方冷戰除了再次為人類歷史寫下殘酷的一頁外,也在當時催生了許多特務、或者稱之為間諜(Spy)類型的創作題材。這些創作內容對當時的人而言是現實局勢的延伸想像,但到了現今的觀眾眼裡則更像是一種過時的議題。
然而本片絲毫不像《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2011)那般,像是拍給老人家看的電影。相反的,本片雖有著冷戰時期的背景,卻充滿時下流行的戲劇元素,俊男美女、飛車追逐、插科打諢等等,一樣都不少。並佐以 Guy Ritchie 風格的「三步一補述、五步一轉折」的敘事手法,讓整部電影雖沒有特別華麗的表現,卻仍然生動不少。
由 darkranger 在 週曰, 08/09/2015 - 20:09 發表,更新日期:週一, 08/10/2015 - 15:34
1998 年的美國版《酷斯拉》(Godzilla)實在不是什麼太好的電影,若平心而論,它是一部娛樂性結構還不錯的怪獸電影,但作為一部哥吉拉電影,它則是令人傻眼的。因為未曾看過有哥吉拉遇到砲火會逃跑、然後還會被飛彈給打死的(更甬提吃了很多魚以及生很多蛋的橋段……)。相形之下,2014 年的《哥吉拉》(Godzilla)儘管有意見認為它的娛樂性不如預期,但至少沒有將哥吉拉改造成這般難堪的形象。
不過有認真關注的影迷應該也都知悉一件事,那就是其實在 Roland Emmerich 的版本付諸執行之前,還有個 Jan de Bont 的版本。這個版本被認為更忠於原味,並且還有怪獸對決的情節。但卻因為片商不同意 Jan de Bont 所要求的預算而夭折。
該版本往往被影迷稱為《哥吉拉 1994》,儘管事實上如果真的按進度執行的話,是預定於 1995 年拍攝,然後於 1996 年上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