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zilla (1994)

1998 年的美國版《酷斯拉》(Godzilla)實在不是什麼太好的電影,若平心而論,它是一部娛樂性結構還不錯的怪獸電影,但作為一部哥吉拉電影,它則是令人傻眼的。因為未曾看過有哥吉拉遇到砲火會逃跑、然後還會被飛彈給打死的(更甬提吃了很多魚以及生很多蛋的橋段……)。相形之下,2014 年的《哥吉拉》(Godzilla)儘管有意見認為它的娛樂性不如預期,但至少沒有將哥吉拉改造成這般難堪的形象。

 

不過有認真關注的影迷應該也都知悉一件事,那就是其實在 Roland Emmerich 的版本付諸執行之前,還有個 Jan de Bont 的版本。這個版本被認為更忠於原味,並且還有怪獸對決的情節。但卻因為片商不同意 Jan de Bont 所要求的預算而夭折。

 

該版本往往被影迷稱為《哥吉拉 1994》,儘管事實上如果真的按進度執行的話,是預定於 1995 年拍攝,然後於 1996 年上映。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哥吉拉 1994》的製作細節一直少為公眾所知。直到最近,來自 SciFi Japan 網站、由 Keith Aiken 所撰寫的文章《GODZILLA Unmade: The History of Jan De Bont’s Unproduced TriStar Film》才終於揭示了這項計畫的諸多細節。藉由相關人士的第一手專訪以及大量的資料蒐集,讓人得以一窺這部充滿野心、熱情,最終卻戛然終止、令影迷為之扼腕的哥吉拉電影。

 

2004 年,因著哥吉拉電影的五十週年紀念,幾名東寶的哥吉拉電影工作者(手塚昌明、井上泰幸以及高木明法)獲邀好萊塢參加相關活動。此外,他們也被安排參訪了好萊塢的幾間特效工作室,其中包括了知名的 Stan Winston Studio。而 SciFi Japan 網站的編輯 Keith Aiken 也是隨同參訪的人員之一。

 

在接待訪客的會議室裡,陳列了各形各色的電影模型,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其中還包含了一隻來自《哥吉拉 1994》的怪獸 Gryphon。並且在 Aiken 的進一步詢問下,工作室還展示了他們為該計畫所製作的哥吉拉模型。這些模型透露出,雖然《哥吉拉 1994》沒能如願實現,但當年這項計畫的製作進展可能比想像中還要具體許多。也因此激發了 Aiken 對於該計畫的好奇心,最終完成了一篇詳盡、並且富含許多重要素材的文章。

 

1992 年,美國的新力影業(Sony Pictures)與東寶達成協議,取得哥吉拉的電影拍攝權,並交由新力旗下的三星影業(TriStar Pictures)負責製作以及海外市場的發行,日本市場則仍由東寶發行。這個美國版最早期望於 1994 年上映,但主要的劇本內容及導演人選實際上於 1994 年才敲定,編劇是 Ted Elliott  和 Terry Rossio,而導演則是 Jan de Bont。

 

在《哥吉拉 1994》的劇本裡,哥吉拉的設定是遠古先進地球文明所遺留下來的生物兵器,是結合核能與恐龍基因的終極武器,目的是為了抵禦外星文明對地球的攻擊。至於另一隻名為 Gryphon(獅鷲)的怪獸,則是神秘隕石墜落地球後,蒐集各種動物基因所孕育出的巨大有翼怪獸。而牠們之間理所當然的將會有一番大戰……

 

除了怪獸以外,故事的人類主角名叫 Jill Llewellyn,是一名科學家,她的丈夫 Keith 死於因哥吉拉所造成的事故,兩人還有一個女兒 Tina。另外也有一名主要的男性角色名叫 Aaron Vaught,是一名暢銷書作家,熱衷於傳說生物的題材,也意圖對相關事件展開調查。

 

故事的發生地點遍及阿拉斯加、日本、舊金山以及紐約(最終決戰處)等地,並且還有著許多光從文字來看就覺得是相當大型的特效場景,例如有個橋段是美軍直昇機隊在舊金山吊掛昏迷中的哥吉拉,並運往麻薩諸塞州的某處做監視與封鎖。

 

在劇本的最後,哥吉拉親手撕裂了 Gryphon 的頭顱,並用熱線將牠完全摧毀。軍方原本打算追擊受傷的哥吉拉,但在 Jill 的阻止下取消攻擊,於是眾人看著哥吉拉消失在海中,伴隨著牠的吼叫……

 

《哥吉拉 1994》的特效製作很快就被理解為是遠超過《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的等級,除了 Stan Winston Studio 的涉入外,由 James Cameron 所共同創立的 Digital Domain 特效公司也將負責所有視覺特效的統籌。然而這部電影的特效鏡頭之多,遠超過當時任何 CG 特效公司所能負荷的數量,因此也預計需要分發給不只一間特效公司來分擔工作量。

 

按照 Jan de Bont 所期望完成的效果,這部電影的製作成本大約會落在一億四千萬至一億八千萬(美金)之間。然而在這個節骨眼,片商卻開出了「成本不得破億」的要求。經過多次協商未果後,最後 Jan de Bont 只能黯然退出這項計畫。

 

若對照文章中的各種資料與專訪,其實會發覺很難為這項破局提出一個明確的解釋。常見的認知是卡在預算問題,但至少就 Jan de Bont 本人的觀點而言,他認為問題的真正癥結是片商想要對電影施加更多控制,而預算問題只是個談判籌碼。事實上,根據官方資料,後來《酷斯拉》的製作成本列帳為一億三千六百萬。不僅破億,也實在沒有比 Jan de Bont 所要求的預算便宜多少,而這似乎也佐證了 Jan de Bont 的看法。

 

在 Jan de Bont 退出後,片商找了另一名編劇 Don Macpherson 對劇本進行修改,以期能夠降低成本。修改後的劇本刪節了許多昂貴的特效場景,並加入更多有關人類角色的情節,但仍維持了原本的故事大綱、人物以及怪獸設定。然而在 Roland Emmerich 表達出執導意願後,片商同意他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重塑哥吉拉。隨後《哥吉拉 1994》的劇本以及相關的設計就被完全放棄,成為許多人事業生涯中的遺珠之憾。

 

文章後段則交代了《酷斯拉》的製作細節,不過這已經可以看作是另一個故事了,這裡便不再多做陳述。

 

或許我們可以藉由觀賞 Jan de Bont 的另一部電影《龍捲風》(Twister,1996),來緬懷一下這部無法實現的哥吉拉電影。並且主演《龍捲風》的 Helen Hunt 及 Bill Paxton 事實上也是當年 Jan de Bont 所內定的《哥吉拉》主演人選。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