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劇

Godzilla: The Planet Eater - 應該改名叫「The Brain Eater」

如果覺得前作《哥吉拉:決戰機動增殖都市》(Godzilla: City on the Edge of Battle)已經頗令人傻眼,那麼恐怕對於這部《哥吉拉:噬星者》(Godzilla: The Planet Eater)的觀感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在前作裡,主角因為發現唯一有機會擊敗哥吉拉的「機械哥吉拉都市」,其自身也會消滅所有的地球生態。於是忍痛放棄攻擊行動,任由哥吉拉摧毀了都市。但在本片裡,幾乎雷同的情況卻再次出現。原本一直保持神秘的外星教派終於揭示真面目,他們設法召喚出超次元靈體基多拉(Ghidorah),但不只是為了消滅哥吉拉,也是為了清除所有的生命。讓人類永久脫離苦海,也就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宗旨。

 

分類: 

The Mule - 公路上的現代寓言

如果檢視 DR 過往的院線電影清單,就知道 DR 不大去電影院看劇情片,因為覺得這類影片留在家裡看就好了。不過 DR 向來對 Clint Eastwood 執導或主演的電影都頗有好感。所以既然這部《賭命運轉手》(The Mule),是 Clint Eastwood 時隔多年後再次演出兼執導的作品,就很難不破例去戲院給他捧場一下。

 

 

本片在類型上是犯罪電影、公路電影以及家庭倫理電影的結合體,但組織能力極其嫻熟,短短的片長(不超過兩小時),就能夠重點式充分陳述背景、人物性格以及故事中的衝突點。敘事手法上既有一種帶真實感的平淡,卻也不失令人屏息之處。此外,或許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全片無營造任何亟欲滿足觀眾的高潮,但過程及結局卻是引人省思,富含深意。

 

分類: 

電影心得回顧(2018)

去年的電影心得清單如下:

分類: 

Bumblebee - 重回懷舊風情

回想起來,2007 年的《變形金剛》(Transformers)毫無疑問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它為原本的兒童玩具題材賦予了非常現代、先進、甚至可以說有些寫實的面貌。多少人曾驚豔於片中機器人載具變形的細緻特效,以及機器人與人類軍武大對幹的壯麗場面。然而隨著續集一拍再拍,電影的調性也開始顯出弊病。第三集(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2011)是 DR 最後一部進戲院觀賞的作品,從此之後,DR 對變形金剛系列已提不起興趣,連在電視上看到都不會想多看幾眼。

 

 

分類: 

Aquaman - 海底視覺大爆炸

DR 記得當年看到電影《蜘蛛人》(Spider-Man,2002)時,心中浮現的一個想法,是時代真的進步了。因為這項題材若是再回退個十年,技術上恐怕完全拍不出來(或者是會拍得非常醜陋)。如今 DR 也對這部《水行俠》(Aquaman)抱持著類似的觀點,經過多年的雕琢,好萊塢終於實現了另一個在特效技術上同樣有著高難度的題材。

 

 

本片有著華麗且細緻的聲光效果、具備性格與魅力的角色塑造、以及不拖泥帶水的英雄起源交代,就製作水平及娛樂性而言,DR 已經覺得是不錯的電影。不過若要說缺點仍是一定存在的,光是 DR 的朋友就列出了一堆劇情可改進之處。而在討論之後,DR 也認為這些修改確實能夠讓故事更好,甚至可以說更有張力一些。

 

分類: 

Widows - 層次豐富的犯罪電影

在看完這部《寡婦》(Widows)後,DR 花了蠻多時間在反覆思考一個問題:就是這部片到底有沒有缺點?本片的導演手法極度嫻熟、敘事流暢、且演員演技精湛。雖然作為一部犯罪電影,它其實可以很無腦,只要帶給觀眾刺激即可。然而本片提供的元素遠不僅僅是這樣,它涉及了種族、性別及政治等議題,有著相對豐富的層次及內涵。儘管本片在這些方面絕對不是先例,但故事裡所帶入的情緒尤其強烈,更容易讓人有所感觸。

 

 

所以,左思右想之後,DR 仍然認為這是一部堪稱完美的電影。若真的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DR 會說就如同許多犯罪電影的共同特徵,其故事推展的合理性其實禁不起非常嚴厲的檢驗。但這方面的不足,或許部份是受限於片長因素,無法多做補強。以及若真要追求 100% 合理性,恐怕所有電影都沒戲唱了。

 

評分:10/10 分。

 

分類: 

First Man - 搖搖擺擺登月球

DR 向來不是很喜歡去評論一部傳記電影,因為傳記電影除了戲劇性及娛樂性外,還需要顧及到真實性。一部電影可能很好看,但和史實差距甚大;或者電影平淡無奇,但卻是忠於事實幾無包裝。而兩者之間如何保持平衡,其中的拿捏分寸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見。

 

 

不過這部《登月先鋒》(First Man),就 DR 個人的觀感而言其實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手持晃動式鏡頭實在是太多了。這不僅是發生在較為動態的任務執行場景上,而是連單純的靜態人物對話,都會有微微的晃動。由於 DR 的抗暈能力很差,儘管事前已經刻意選了後排的座位,但還是看得戒慎恐懼,深怕自己不小心吐了出來……

 

然而正當 DR 以為大概全片都是走這種鏡頭風格時,結果一登上月球,每一個鏡頭都四平八穩,這才意識到這應該是有意營造出的反差。只是這樣的處理是否值得,或許也是本片日後的爭論點之一。

 

分類: 

Venom - 不是太猛,但還可以

反英雄(anti-hero)、或者非典型英雄的故事題材,對 DR 來說一直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或許是因為 DR 童年時初次接觸到的平成版哥吉拉,正是一個反英雄的例子。牠摧毀城市、打爆人類部隊,卻不會讓人覺得牠是在行惡,反而是越看越過癮(好病態……)。因此可以想見,這部《猛毒》(Venom)對 DR 而言大概也存在著類似的吸引力。

 

 

雖然本片一開始的起頭有點弱,劇情的智商水平也頗低,讓 DR 想到經過家裡客廳的電視時,會不小心瞥見的那種粗俗連續劇。但很快會發覺,其實這部電影不怎麼拖戲,尤其在主角「中邪」後,故事發展便一氣呵成到結束,毫不拖泥帶水;以及本片並沒有太多周邊角色,故事相當聚焦且集中,都算是不錯的優點。

 

分類: 

The Predator - 怪誕離奇的星際獵殺

好萊塢電影的續集製作,經常會有前作的編劇跑下來自己接了導演筒。可以想到的例子包含了《神鬼認證》(The Bourne Identity)、《刀鋒戰士》(Blade)以及《星艦戰將》(Starship Troopers)等系列。而這種編劇兼導演的成果也不一而足,儘管事實上 DR 目前為止也沒有想到什麼很正面的案例……

 

 

分類: 

The Equalizer 2 - 套路相同、卻又非墨守成規

曾經有一次,DR 的朋友問說最近有什麼電影好看嗎,DR 就提到了《即刻救援》(Taken,2008)這部電影,而接著便出現了以下對話:

「這部電影是在演什麼?」

「就是有一個很強很強很強的人。」

「然後咧?」

「然後他女兒被綁架了。」

「喔,我完全瞭解了。」

 

不知不覺間,雖然這種「主角是一個很強很強很強的人,然後他的……」可謂歷史悠久的影劇老梗,但其中所催化出的化學效應,卻似乎總讓觀眾百看不膩。而且若要論誰先誰後,其實 Denzel Washington 比 Liam Neeson 還要早上許多年,就已經有了這類型的作品。

 

然而,要如何將這類型的故事延續下去,卻也是不小的挑戰。甚至有時還會需要降低壞蛋的智商下限──先前綁架人家女兒就已經被毀天滅地了,卻還敢再去綁架人家老婆,這是腦袋壞掉了吧!?

 

分類: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