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per (2012)
這部電影描述時間旅行在未來世界成為可行卻非法的一門技術,犯罪組職會利用時間旅行技術將想要消滅的人送回過去,由過去的職業殺手解決。Joseph Gordon-Levitt 飾演一名專做這類生意的殺手,直到有一天從未來傳送過來的目標竟然是三十年後的自己(Bruce Willis)……預告片(YouTube)
好像很有趣。
這部電影描述時間旅行在未來世界成為可行卻非法的一門技術,犯罪組職會利用時間旅行技術將想要消滅的人送回過去,由過去的職業殺手解決。Joseph Gordon-Levitt 飾演一名專做這類生意的殺手,直到有一天從未來傳送過來的目標竟然是三十年後的自己(Bruce Willis)……預告片(YouTube)
好像很有趣。
這是一部成人喜劇電影,由 Mark Wahlberg、Mila Kunis 和……泰迪熊主演。事實上這也是 Mark Wahlberg 和 Mila Kunis 第二次合作,第一次是 2008 年的 Max Payne,現在回想起來,當年 Mila Kunis 在 Max Payne 裡演黑幫女頭子算是很超齡的演出。
鑒於本站不成文的尺度限制,只附上一般版的預告片(YouTube)。
這部電影是當年 Arnold Schwarzenegger 主演的《魔鬼總動員》(Total Recall,1990)的重拍版,新版由 Colin Farrell 主演,並且這是 Colin Farrell 第二次演出改編自 Philip K. Dick 小說作品的電影(第一次是《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2002)。預告片(YouTube)
John Carter 這部電影乍看之下就像是古裝版本的《阿凡達》(Avatar,2009),但完全不能責難它有任何抄襲《阿凡達》的嫌疑,因為它是改編自 1917 年的科幻小說(A Princess of Mars)。雖然 DR 並沒有讀過原著,而且這部片長二小時多的改編電影也沒有太多驚險、刺激的地方,然而總體來說,DR 卻認為它應該算是非常不錯的改編作品,原因是它雖不刺激、但故事流暢,有頭有尾,又沒有給人很跳的感覺。DR 認為,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能達到這個程度,就很值得肯定了,如果像當年《沙丘魔堡》(Dune,1984)一樣,劇情進展跳很大(轉眼間就最後決戰了……),不只一般觀眾還是不會喜歡,小說迷也頂多是以「諒解」的角度來看待這部電影,而不會喜歡或者去認同它。
喜歡 Tim Burton 的作品……呃,或者喜歡 Tim Burton「早期作品」的人有福了,Frankenweenie 是 Tim Burton 重拍自己於 1984 年完成的同名短片,原作為真人電影,新版則改用動畫來呈現。預告片(YouTube)
同名小說改編,導演為來自俄國的 Timur Bekmambetov。預告片(YouTube)
12 月還有一部由 Steven Spielberg 執導的 " LIncoln ",這樣會不會讓觀眾混淆啊……
今天跟朋友去看了《狡兔計畫》(Safe House,2012),一直以來,在 DR 粗淺的觀影經驗裡,總覺得只要是 Denzel Washington 主演的電影,品質應該都不會太差,但這個思維卻某種程度忽略了 Denzel Washington 事實上也有些「極其普通」的作品,而《狡兔計畫》很不幸的就屬於後者這個範疇。演員很賣力,但整部電影簡而言之的主要問題是劇本太老套,以及死板的動作場面。DR 覺得,如果是讓 Paul Greengrass 來執導這部電影也許還有機會救一下,可惜不是。
還來啊……相同的背景設定,不同的角色,這次主演的是越來越紅的 Jeremy Renner,其他參演的還有 Rachel Weisz、Joan Allen、Edward Norton 以及 Albert Finney,至於導演則是前幾部的編劇 Tony Gilroy。還有,這次配樂不是 John Powell 了,而是 James Newton Howard。預告片(YouTube)
「太空監獄」這類的科幻設定其實算不上是原創的構想,連 B 級片都用過這樣的元素。除此之外,從預告片(YouTube)看來,Lock-Out(又稱為 " MS One: Maximum Security ")的故事結構活脫就是 John Carpenter《洛杉磯大逃亡》(Escape from L.A.,1996)的翻版。對於 John Carpenter 作品不熟悉的年輕觀眾或者也可以想一下 Neil Marshall 的《決戰末世代》(Doomsday,2008) ,這部片很大程度上也刻意模仿了 John Carpenter 的「大逃亡」系列風格。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其實 DR 有點掙扎,而掙扎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根據資料庫記錄,DR 發現本站的文章點閱率和文章內的字數幾乎成反比,意思是字數越多、點閱率就越差……呃,怎麼會這樣呢……因此 DR 也在思考今天這篇文章要不要慎重的給它「節約」一下,偏偏這個議題好像又不能寫太少,所以就有點掙扎感……
至於第二個原因,等一下應該會講到,就先進入正題吧。
「拍續集」(sequel)是在電影市場中非常常見的行為,一部電影只要大賣,就充滿了拍續集的機會。其實也不只是電影,續集這種東西也早就充斥在各式的文學著作、戲曲、電視劇等,講個古早的例子: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就是前一部史詩《伊里亞德》(Iliad)的續集,內容描述《伊里亞德》中特洛伊戰爭的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在戰爭結束後、返鄉旅途中的冒險故事。不過若以當代來看,電影應該是最有開發續集的價值,原因無它,就是它的可能獲利是最高的(雖然成本也相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