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ration Elop 3. Mr. Vanjoki, last minute runner-up

最後一刻的 CEO 競逐者──Anssi Vanjok

更換 Nokia CEO 的計畫始於 2009 年 8 月,在一場為董事會成員舉辦的龍蝦晚宴裡。根據 Jorma Ollila 在其回憶錄《Against All Odds》裡所述的內容,當晚有一名董事會成員找上他,詢問公司的管理狀況如何。Ollila 對此感到有些納悶,於是更多的訊息就在當晚蹦了出來。長期以來,董事會一直都對 Olli-Pekka Kallasvuo(OPK)相當忠誠,而他已跟 Ollila 共事許久,並且也廣受眾人的愛戴。因此,長期以來的共識是問題不需要透過人事變革來解決,但情勢卻是每況愈下。

 

在那場晚宴後,事情開始出現變化。由於更換 CEO 是件大事,因此一定得要由 Ollila 做出決定才行。於是在 2009 年末,Ollila 終於決定要著手處理這件事。在 11 月至 12 月間,由副董事長 Marjorie Scardino 主持的董事會年度評估會議裡,討論內容主要聚焦在經營及管理層面。根據 Ollila 的回憶錄,那時幾乎所有的董事會成員都對當前 CEO 是否勝任表示質疑。

 

這些討論事實上啟動了整個 CEO 更換計畫,在 2010 年 1 月,董事會針對公司表現做了相當長的討論,同時也要求 Ollila 必須與集團執行董事會成員談談公司的管理狀況。在 Kallasvuo 的同意下,他也這麼做了。

 

根據 Ollila 的描述,在這些大量的談論裡,兩種壁壘分明的意見幾乎各佔了一半。一半是毫無疑問的支持 OPK,而另外一半則是存在嚴重的質疑。Ollila 寫道:「Olli-Pekka 是一個很和善的人,不會引起任何人的反感;但這些質疑的意見,卻也是相當清楚且牢靠。雖然與執行董事會的討論結果並不是更換 CEO 的主要因素,但這確實對最終的決定提供了一些參考。」

 

董事會的疑慮可說是日積月累地增加,每過一天,董事會對公司策略的信心就減少一些。產品不時延期、以及多次在缺乏選項下做出的倉促決定。除此之外,董事會也對 Kallasvuo 與 Ollila 有時會兩個人自行做出決定表示不滿。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是邀請芬蘭前總理 Esko Aho,擔任公關責任部門的執行副總經理 。

 

Nokia 在 2007 年取得了破紀錄的財報結果,接著到了 2008 年,由於全球金融危機,所以董事會還能夠將部份問題歸咎於外部因素。然而在 2009 年,董事會的反應開始逐漸明顯且變得猛烈。

 

在 2010 年夏季,董事會造訪了加州矽谷。那時,對於 Kallasvuo 能力的質疑已經成了董事會的普遍意見。在 Ollila 的回憶錄裡,他提到仍有一名董事會成員對 Kallasvuo 的解任表示反對。不過其他的內部消息人士則表示僅有 Ollila 自己是唯一的反對者。雖然 Ollila 儼然是個活傳奇,但他的職位並不是不容挑戰的。許多人認為,在情勢開始下滑時,他應該退下來,好讓現有的組織結構可以經過審慎且客觀的評估

 

同時,股東們的疑慮也在增加。當談及由 Ollila 自 20 世紀末領導至今的董事會時,一名股東代表問道:「那麼我們應該對現況滿意嗎?」

 

Ilmarinen Mutual Pension Insurance 的 代理 CEO Timo Ritakallio,對於 Ollila 並未在卸下 Nokia CEO 後離開公司感到意外。他指出,只要 Ollila 還待在公司裡,可能就會有意無意地插手繼任者的工作。「Ollila 曾經引領 Nokia 抵達巔峰,同時又是一位非常強勢的董事長,使得 Kallasvuo 不可能完全自由地經營這間公司」Ritakallio 說道。

 

當董事會是由一名芬蘭大股東的代表掌控著,那麼也表示這名代表需要對 Nokia 的問題負起責任。董事會留下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其中一項問題是關於 Nokia Siemens Networks(NSN),這間由 Siemens 與 Nokia 合資成立的通訊公司。由於 Siemens 與 Nokia 之間的整合延宕,使得 NSN 已有數年陷入僵局之中。公司的經營模式迫切需要做出改變,但 Ollila 卻沒有站出來領導這項變革。而此種僵局也讓 Scardino 倍感沮喪,她甚至曾經在 2009 年考慮離開 Nokia。

 

本書的許多受訪人士都認為,董事會委派 Ollila 來主掌新 CEO 的遴選有點奇怪,畢竟就是他選擇了 Kallasvuo 擔任 Nokia 的 CEO,而 Kallasvuo 失敗了。其他一同參與這項任務的人,還有 Scardino 與一名瑞典籍顧問 Per Karlsson,他是 Ollila 長期的信託管理人。

 

Dame Marjorie Scardino(生於 1947 年),曾擔任英國出版公司 Pearson 的 CEO,同時也是第一位在 FTSE 英國百大企業中任職的女性 CEO。她於 2001 年加入 Nokia 董事會,並於 2007 年擔任副董事長。Scardino 被英美出版業視為是鐵娘子般的存在,她曾是報刊《The Georgia Gazette》的出版人,並曾擔任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集團的 CEO。在她加入 Nokia 時,雖然她已在傳統出版業有顯著的歷練,但在網路產業中尚無經驗,對於手機事業也沒有很深入的瞭解。根據兩名重要的 Nokia 利害關係人所述,Scardino 對於董事會的貢獻相當薄弱。

 

Per Karlsson(生於 1955 年)的情形也類似於 Scardino,Ollila 於 2002 年邀請 Karlsson 加入 Nokia 董事會。Karlsson 在企業高級顧問這方面同樣擁有顯著的歷練,他曾任職於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然後加入了 Ikano Holdings,一間金融公司,由 IKEA 創辦人 Ingvar Kamprad 的兒子所成立。Karlsson 與 Ollila 在財務上有著共同的利害關係。

 

在這三位遴選委員中,只有 Ollila 具有科技產業方面的經驗。但即便如此,許多人也都表示,Ollila 未曾接觸過現今網路世代中、以服務為導向的經營模式。

 

一間位於倫敦、專長於資訊及通訊領域的獵才公司 Spencer Stuart,在 2010 年 6 月開出了一份 Nokia CEO 候選人清單,而 Ollila 及其他遴選委員則在其中篩選出了一份五人名單:三位來自北美、兩位來自芬蘭。來自北美的人選除了美國籍的人士外,還包含了加拿大籍的 Stephen Elop。至於芬蘭籍的人選則有 Anssi Vanjoki,Nokia 行動解決方案的主管;以及 Niklas Savander,服務及裝置主管。

 

Anssi Vanjoki(生於 1956 年)於 1991 年加入 Nokia,他曾是 Ollila 的核心團隊成員,而這個團隊曾引領 Nokia 邁向成功。其他的團隊成員還包含了 Olli-Pekka Kallasvuo、Matti Alahuhta、Pekka Ala-Pietilä 及 Sari Baldauf。在加入 Nokia 之前,Vanjoki 曾任職於 3M 集團。Vanjoki 在 Nokia 主掌了手機、多媒體及市場部門,並於 2010 年夏季受董事會之命,負責查驗 R&D 事務的運作。與此同時他也正為 Nokia 構思新策略,同樣是由董事會指示、並且在 Kallasvuo 的同意下進行。

 

Niklas Savander 於 1997 年加入 Nokia,雖然他在銷售、行銷及服務等方面都有不錯的歷練,但他似乎從一開始就不太可能會成為 Nokia 的下一位 CEO。無論是來自 Nokia 內部的意見,或者是外部的觀點,似乎都對他能否勝任領導者的職務有所保留。

 

在完成了一份精練的候選人清單後,遴選團隊開始遠行。董事會特別讚賞 Ollila 的付出,說他「被交付重大任務,並為此東奔西走」。Ollila 搭乘私人飛機,從赫爾辛基飛往舊金山去會見多位外國人選。他擬定了一份在三天內會見五名人選的行程表,其中的三場會談是在矽谷的東帕羅奧圖飯店進行,早餐是第一場會談、午餐是第二場,至於第三場則是在一間會議室裡。然後他便前往微軟位於雷蒙德的總部,在早餐時間與 Elop 進行私人會談。午後,Ollila 隨即飛往南安普敦,於晚餐時間會見第五位人選。

 

這可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雖然 Ollila 在芬蘭有如國王一般;但在矽谷裡,他只不過是一間過時科技公司的董事長。

 

如果留意到 Nokia 在加州的窘境,便會更加理解 Ollila 手上任務之艱難。一名美國分析師認為董事會高估了 Nokia CEO 一職對於美國頂尖企業人士的吸引力。加州是美國自有手機技術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要地,分析師這麼說:「這裡是 CDMA 稱霸之處,所有人都是隸屬於高通的陣營,包含 Google 和 Apple 的高管們。Nokia 在他們眼裡看起來就像是老古董,代表著來自歐洲的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技術。在加州,Nokia 看起來可不像在芬蘭的艾斯波那樣具有崇高地位。」

 

在 Ollila 的回憶錄裡,他表示當他回到家時,對於是否能夠從這些訪談人士中找到 Nokia 的下一位 CEO,並沒有什麼信心。很快地,候選人清單中的美國籍人士便縮減至剩下兩位,其中的頭號人選,是某知名科技公司的二號人物。根據 Ollila 的描述,這名人選是該公司的資深員工,一路晉升過多項職位,並在約莫五十歲時擔任公司的高層主管。Ollila 與這名人選會見過兩次,他認為對方是正確的人選,因為這名人選在科技產業中有很高的識別度,並且在領導風格及價值觀上都很合適。然而在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考慮後,這名人選最終因個人因素而婉拒這項機會。

 

無論是新聞媒體還是本書的訪談,都對這名頭號人選的身份做了許多推測。其中一個可能性是 Apple 現時的 CEO Tim Cook,他在 2010 年時是 Apple 的二號人物。根據我們的訪談,Cook 確實很有可能曾參與過 Nokia CEO 的遴選,而且他很吻合 Ollila 的描述。

 

Cook 於 1998 年加入 Apple,在 Ollila 執行遴選任務之時為四十九歲,而這個數字應該也可以被解讀為「約莫五十歲」。除此之外,他還是 Nike 的董事會成員,更是強化了他即是這名頭號人選的可能性。

 

訪談中所透露出的其它可能性,還包含了昇陽的 Jonathan Schwartz。不過雖然他似乎是不錯的人選,但他並不符合 Ollila 的描述。他在當時是四十四歲,並且已經在 2010 年 2 月卸下昇陽的 CEO 一職,與此同時,事實上昇陽也已經被甲骨文所買下。所以他基本上不太符合 Ollila 關於「二號人物」的描述。

 

一名居住在芬蘭的美國記者 David J. Cord,在其著作《The Decline and Fall of Nokia》中聲稱,Ollila 的頭號人選其實是前昇陽 CEO Scott McNealy。但這項消息在經過媒體散佈後卻發現,McNealy 早在數週前就已經透過推特否認:他表示 Ollila 從未找他擔任 Nokia 的 CEO。

 

一項可能性更低的猜測,是指向當時擔任 Google 高階主管、並在後來成為雅虎 CEO 的 Marissa Mayer,她有著芬蘭血統。但無論如何,Ollila 的用語明確指涉的是一名男性,所以 Mayer 的可能性應該被直接排除掉。

 

我們相信 Ollila 對於頭號人選的描述是正確的,因為他沒有道理提供錯誤的資訊;如果需要保密,他大可以連提都不用提。

 

* * *

 

為了幫助讀者瞭解整個遴選過程,我們必須說明一下 Nokia CEO 的人選,最終是由哪些人士一同決定出來的。

 

2010 年的 Nokia 董事會,除了董事長 Ollila、副董事長 Scardino、以及 Karlsson 外,還有其他六名成員。

 

Lalita Gupte(生於 1948 年)是印度金融公司 ICICI 的董事長,她在營運及金融高級職務上有著紮實的經歷。

 

Bengt Holmström(生於 1949 年)是 MIT 的經濟學教授,他是一名芬蘭籍學者,在學術界有卓越的成就。

 

Henning Kagermann(生於 1947 年)曾經是歐洲科技產業中最耳熟能詳的人士,也是德國軟體公司 SAP 的前任 CEO。

 

Keijo Suila(生於 1945 年)是芬蘭航空的前任 CEO,他曾經躋身於身價最高的企業人士之一,並且曾在 Huhtamäki 及 Leira 等公司擔任高級職務。

 

Isabel Marey-Semper(生於 1967 年)是法國化妝品公司 L'Oréal 的主管,她對高級策略布局、企業計畫制訂、以及歐洲企業的智慧財產權事務都富有經驗。

 

Risto Siilasmaa(生於 1966 年)是芬蘭資訊安全公司 F-Secure 的創辦人暨董事長,他在芬蘭科技產業中具有極高的聲望。

 

很明顯可以意識到,董事會的人員組成欠缺了科技相關背景,其中只有 Siilasmaa 代表著當前的資訊及通訊科技。至於另一名該領域的專家,SAP 的 Kagermann,則是來自舊世代的科技領域,這位老先生很可能不會花時間去接觸新技術。Holmström 雖然對美國科技圈子有所涉入,然而是作為學者的角度。Ollila 在組織董事會時,對金融及消費者事業方面的經驗更加看重,勝過於技術領域。Karlsson 和 Gupte 都是金融背景的人士,Suila、Scardino 及 Marey-Semper 則擅長於消費者事業。本書的許多受訪人士特別對 Scardino 及 Marey-Semper 成為董事會成員感到不解,因為 Nokia 是一間高端科技公司,而這跟他們過去的工作經歷可說是八竿子打不著。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補充一件事,就是我們很難找到任何跟 Marey-Semper 有關的公開資料。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 Nokia 董事會的成員組成不存在其它的背景?比方說新創科技公司的老闆、風險投資者,或者是與當今電信商、分包商、以及最重要的──與行動裝置消費者有著緊密連結的人士?

 

一名對微軟及 Nokia 都相當瞭解的分析師 Horace Dediu 指出,Nokia 競爭對手的董事會都往往僅是顧問性質,舉例來說,在 Google 裡,Sergey Brin、Larry Page 及 Eric Schmidt 這三人擁有最高的話語權,因為他們是最大的股東。Dedieu 表示,美國科技公司並不喜歡將權力交給金融、或是其它領域的人士手上,因為這會削弱公司的顛覆性思考能力──例如 Apple 的傳奇創始人暨 CEO Steve Jobs,即是顛覆性思考的最鮮明範例。Dedieu 認為雖然 Nokia 董事會具有專業的管理能力,但他們不注重願景,而是聚焦在最佳化上。

 

作為對比,讓我們檢視一下 2010 年的 Apple 董事會成員。董事長為 Arthur D. Levinson,他也是 Genentech 生物科技公司的董事長。製藥業與科技業之間其實有著許多相似性,例如其營運的重心都是放在研發上,而創新及智慧財產權保護也都是公司最看重的事物。接著,其中一名董事會成員 Bill Campbell,是軟體公司 Inuit 的董事長,他在軟體產業中已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另一名董事會成員 Ronald D. Sugar,則是 Northrop Grumman 的董事長,這是一間專精於航太工業的科技公司。除此之外,Apple 的董事會成員還包含了美國前副總統 Al Gore,負責管理高層級的公共關係事務。相同的角色在 Nokia 裡,是由芬蘭前總理 Esko Aho 擔任的,他是 Nokia 集團執行董事會的成員之一。至於 Apple 董事會中,專職於消費者觀點的董事會成員,則是 Millard Drexler,他是服裝公司 J.Crew 的董事長。

 

至於 2010 年的 Google 董事會,除了 Page、Brin 及 Schmidt 外,還有六名其他成員。L. John Doerr,是一名專精於科技產業的風險投資者,也是 Amazon 網路商店的前任主管。John L. Hennessy,是史丹佛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也是半導體公司 Atheros 的創辦人。Ann Mather,在董事會中是擔任遊戲與網路事業方面的專家,並且是皮客斯動畫工作室的前任主管。Paul S. Otellini,是半導體公司 Intel 的前任 CEO。K. Ram Shriram,是 Sherpalo Ventures 公司的 CEO。最後一位則是 Shirley M. Tilghman,她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生物化學教授。

 

Nokia 最強勁的兩名對手──Apple 與 Google 的董事會,顯然都比 Nokia 董事會更能夠瞭解全球科技與網路的發展。相形之下,Nokia 董事會的成員組成,更像是著重在名號而非實質。在美國擁有強勁科技人才的情況下,Scardino 卻是 Nokia 董事會中唯一的美國籍人士,而且她還不是科技產業出身。

 

Google 和 Apple 董事會,會選擇 Elop 作為他們的 CEO 嗎?很可能不會。對他們來說,Elop 是舊世界的產物,他對消費者事業一無所知。而且他來自微軟,那是一間從 PC 跨足至行動產業正面臨著失敗的公司。

 

* * *

 

每一位董事會成員都有感受到他們肩上的沉重責任,他們都希望能夠盡快消除當前的挫敗。同時,在新任 CEO 懸而未決的情況下,公司的發展進程也會被迫停擺。因此,遴選過程快速地進行,當 Ollila 的頭號人選因故婉拒後,剩下的希望便落在 Elop 和 Vanjoki 身上。

 

根據《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報導,Ollila 對 Elop 的履歷及經驗留下很深刻的印象。Elop 曾經領導微軟的 Office 事業部,創下 190 億美元的產值,可說是頂級的商業成功案例。此外,Elop 也擁有不畏懼困難、以及能夠解決內部衝突的好名聲。

 

事實上早在 2009 年,Nokia 領導階層就已經對 Elop 有很深刻的印象。當時 Nokia 正與微軟就 Microsoft Office 應用程式於 Nokia 智慧型手機上的支援進行協商。交涉的過程相當艱鉅,那時的 Nokia 正處於巔峰,而微軟的缺乏彈性也是眾所皆知。根據一名 Nokia 高層領導人的說法,會談在一開始就不太順利。微軟的法律團隊在早上九點便大舉進駐了 Nokia 所選定的會議地點,一名接待人員要求他們先簽署一份文件,才能夠獲得訪客證。然而文件的內容並不為微軟的律師們所喜,最後他們被允許以無須訪客證的方式參與會議。所以會談在一開始就沒有融洽的起頭。

 

交涉持續且艱鉅地進行著,不過到了四月,微軟的協商團隊改為由 Elop 領導。而他的坦率、非政治化以及亟欲解決問題的企圖,給 Nokia 協商團隊的領導人 Kai Öistämö 留下很好的印象。Elop 會讓人感覺到他既是一名強勢的領導人,同時也是一名溝通大師,其為人舉止是親切且令人感到愉快的。於是在約莫五月前夕,交涉過程便有了出乎意料的進展,甚至在夏天,雙方就已經在商定好的結果上簽字。

 

Elop 在這些交涉過程中的表現,勢必有傳達到有關高層的耳中,也就是那些如今正忙著遴選 Nokia 新任 CEO 的人士。

 

另一方面,其實無論在 Nokia 之內,還是在 Nokia 之外,Vanjoki 也擁有許多的支持者,他對 Nokia 及其參照群體皆可說是瞭若指掌。在 2010 年 8 月,眾人的意見看起來已傾向在 Vanjoki 這一邊,雖然董事會還未做出最終決定,但結果似乎是底定的,新的 CEO 將會是芬蘭本地人士。Vanjoki 將會完成他的使命,並帶領 Nokia 邁向新的紀元。

 

然而在 2010 年 9 月 10 日,局勢整個翻轉過來,Elop 被任命為 Nokia 的新 CEO。究竟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Scardino 是驅使這項變化的首腦人物,她在董事會裡代表著國外股東的意見,特別是美國的退休基金投資者。在遴選委員會的成員中,她是最能夠獲知美國投資人意見的人士,而他們對於 Nokia 的發展狀況並不滿意。對於外國投資人來說,Vanjoki 並沒有辦法為復興帶來保證。公司需要更大的變革,不是從 Nokia 的內部產生,而是要從外部注入。Scardino 告訴其他委員,她是在與 Elop 面談之後,才真正瞭解到 Nokia 對新世代的認知不足。因此她在最後一刻轉而支持 Elop,而委員會最終也就提出 Elop 作為他們的遴選結果。

 

根據一名研究 Nokia 多年的分析師所述,Nokia 董事會面臨了艱難的抉擇,他們必須要向美國投資人證明 Nokia 並不僅僅是一間芬蘭公司。雖然 Nokia 股東遍佈全球,但就美國人的觀點來看,它還是太集中在芬蘭上了,因為多數的營運及員工都還是在芬蘭。唯一能夠說服投資人的,是一項重大的改變:遷移 Nokia 總部到美國,或者是任命一個非芬蘭籍(最好是來自北美)的人士擔任 Nokia 的新 CEO。這表示若是選擇了 Elop,Nokia 總部就可以繼續待在芬蘭。

 

另一名也對 Nokia 相當熟悉的分析師,則認為除了 Elop 作為北美地區人士的背景外,他傑出的言語溝通能力、以及他在微軟的工作成果,也都是他獲選的原因。背後的想法是期盼 Elop 能夠像 Steve Jobs 那樣,成為宛如明星般的耀眼領袖。至於 Elop 與 Windows 作業系統之間的連結性,則不在當時董事會的思索內。這名分析師還表示,如果當初在選拔過程裡考量到這一點,或許 Nokia 日後的作業系統戰略就不會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不過分析師也表示,有可能正是因為美國股東所施加的壓力,讓董事會必須選擇一名來自軟體公司(也就是微軟)的人士擔任 CEO。

 

根據分析師的觀點,若是在美國,沒有人會認為 Elop 的履歷能夠勝任這項職務,因為他未曾對行動或消費者事業有深入的涉獵。Nokia 對 Elop 的任命,只是暴露出了自身有多嚴重脫離現實。分析師認為,終究來說,他們手上的名單並不好。如果在軟體產業方面沒有合適的人選,那麼他們應該轉而從電信、網路及晶片等產業尋找人選,甚至是從競爭對手中遴選。

 

* * *

 

董事會對 Elop 確實還是有一些疑慮,他的家人會跟著到芬蘭來嗎?這可是非常遙遠且相當不同的國度。雖然 Elop 的態度相當真誠,表示他已經跟家人充分討論過,並且有一個好的結果。不過等到他真的開始每年出國兩百天以上,會一切都沒問題嗎?其它的疑慮,還包括了他缺乏消費者事業的經驗,以及部份董事會成員對他總是快速地發言也感到擔憂。他是能夠傾聽他人意見、召集團隊合作;還是一個習於單打獨鬥、把他人都甩在腦後的人呢?

 

與此同時,董事會也注意到 Elop 的職業生涯曾多次跳轉到不同的企業。不過他們認為這就是美國企業文化的特徵,相較之下,芬蘭的企業文化或許比較接近於日本。而董事會相信 Elop 即具備了迎接新世代及快速變革所需的敏捷性及顛覆性思考能力。

 

最後的決定是一致通過的,一名曾參與討論過程的人士表示,儘管 Vanjoki 被認為是熱情洋溢又具創新性的,但他同時在公司裡也算是個存在爭議的人物。Vanjoki 更像是公司舊有的包袱,反之選擇 Elop,則被董事會認為是最能夠突顯新意象的人物。這名人士還表示,雖然現在回頭來看,或許會質疑這項決定的正確性,但在當時其實都有經過清楚的思辨。尤其長年以來,Nokia 的美國市場策略一直備受質疑,卻始終缺乏有效的對策。

 

* * *

 

2010 年 8 月,Nokia 做出了最終決定,而 Vanjoki 也在兩天後辭職。事後,Steve Jobs 曾邀請 Vanjoki 到 Apple 工作,但 Vanjoki 婉拒了,因他已無意願再擔任企業高層主管。

 

媒體報刊對於 Elop 新官上任的評論可說是謹慎且樂觀的,他擁有不錯的優點,特別是他的溝通技巧、軟體產業的經驗、以及他是一位北美人。在接受芬蘭最大報紙《赫爾辛基日報》(Helsingin Sanomat)的訪談時,這位新任 CEO 表示他完全知悉 Nokia 在芬蘭社會的崇高地位。他接著列出了他認為的典型芬蘭特質:開放、正直、坦率的溝通、道德感以及對他人的尊重。除此之外,不可免俗地,他也提到了芬蘭的冰上曲棍球以及鹹甘草糖(salmiakki)。

 

《赫爾辛基日報》的總編輯 Mikael Pentikäinen,在隔日發表了一篇文章,裡面寫到,根據 Elop 的背景及個人特質,他有十足的機會能夠勝任他的工作。「所有的芬蘭人都想知道,Elop 是否會將 Nokia 搬離芬蘭,但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事情會這樣發展;相反地,Elop 會搬到芬蘭,而 Ollila 將會繼續擔任 Nokia 的董事長,確保 Nokia 能夠繼續作為芬蘭經濟發展的領頭羊。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 Elop 的領導下,Nokia 會有一個堅實且全新的開始。Nokia 越是成功,對於芬蘭的經濟自然也是越有助益。」

 

與此同時,Nokia 員工在媒體上所表達的意見都相當溫和,沒有人想要立即地反對他們的新上司。

 

對於冰球的喜好,以及他的軟體背景,都成了對 Elop 有利的條件。不過餘下的疑慮,則是這位新任 CEO 是否熟悉芬蘭的行政區劃,畢竟他不是芬蘭人。地方性的報紙對此表達了更具體的疑慮,因為 Nokia 在芬蘭有許多分部。舉例來說,奧盧當地報紙《Kaleva》,便對 Nokia 在一名加拿大人的領導下,地方性的運作是否會受到影響感到好奇。「Nokia 在沙洛及奧盧的分部是否會出現變化呢?」報刊這麼問道。

 

關於 Nokia CEO 新官上任的消息,同樣也引起了各國媒體的關注。德國的《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評論認為,Elop 已是 Nokia 的最後機會。英國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則訪談了 Elop 及 Ollila 兩人,其中他們都否認 Nokia 將會放棄自己的作業系統。Ollila 聲明,Elop 的工作並不是要替換掉 Nokia 現有的作業系統戰略。

 

至於美國當地媒體對此任命的看法,則更多顯露出的是疑慮層面。在西雅圖,也就是 Elop 的老家,《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指出 Elop 是微軟在這一年內離職的第三位高階主管。時報訪談了一名分析師 Rob Enderle,他認為微軟損失了一名重要人才。Enderle 表示 Elop 對於 CEO 的職位抱予期望,但在微軟,他出線的機會不大。另一方面,CNBC《Mad Money》節目的主持人 Jim Cramer,則玩笑地評論了這項任命:「無論 Nokia 找上誰當 CEO,只要不是 Steve Jobs,公司就不會有出頭天的希望。Nokia 絕不可能再次重返手機市場的榮耀,因為 Nokia 最大的問題,是它始終沒有吸引到美國最重要的手機消費族群──也就是青少年們。我們的青少年聽都沒聽過 Nokia,你從微軟找了個人來,也不會解決這項問題。」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認為 Elop 的首要任務,是要生產出能夠與 iPhone 匹敵的產品,這也就是 Kallasvuo 未能成功達成的任務。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說法,作為一名軟體主管,必須要能夠排解「各種文化及制度上的暗礁」,讓任務順利達成。而 Elop 已知正是一位務實且果斷的領導者,他能夠將大型項目妥善分解,使其更易於管理。然而,美國的報刊也對 Nokia 的這項任命,是否具有真正的突破性表達了疑慮。拔擢一位先前默默無名的微軟事業部門領導人,看起來都不是一個能夠加速 Nokia 事業整合、或是能為公司帶來形象更新的絕佳選擇。《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認為,任命一位前微軟主管,似乎顯示 Nokia 與微軟將會開展更加緊密的合作。時報的報導提到,在產品創新的議題上,微軟與 Nokia 同病相憐;另一方面,Nokia 與美國最大的四間電信商之間,目前也未能建立起良好的獲利關係,而這四間電信商一同佔有了美國 90% 以上的手機銷售通路。

 

* * *

 

所有關心行動領域的人都迫切地想知道,這位新任 CEO 是否會出席於 9 月 14 日、也就是下週在倫敦舉行的 Nokia 世界大會,這對 Nokia 利害關係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場活動。另一方面,與會者也期待能夠聽到 Vanjoki 的告別演說,他對投資人、客戶以及記者們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一位 Nokia 高層主管;特別對記者們來說,他們期待 Vanjoki 能夠談論一些重大的信息。然而實際上 Vanjoki 把他的演說時間都用來介紹 Nokia 的新手機。最後他表現出愉快的態度,向現場的會眾表示感謝及道別,感謝他們二十年來的支持,並且在會眾的鼓掌下離開了舞台。

 

那一天,Nokia 一共發表了五款新手機,顯示主管們竭力想要發揮 Nokia 的最佳表現。

 

由於正值 CEO 的更替期間,大會的主要發言人是 Niklas Savander。他向會眾指出,Nokia 預期能夠每天賣出 260,000 支新手機,這比 Apple 及 Android 的總和都還要多;Savander 並且保證這些新手機的總銷量將能夠達到 5000 萬部。除此之外,他也對 Olli-Pekka Kallasvuo 在過去三十年對 Nokia 的貢獻表示感謝。

 

Nokia 的開發長(CDO)Kai Öistämö,對於任命來自微軟的人士擔任 CEO,抱持著正面的看法。由於 Öistämö 在此之前就已經對 Elop 有相當的瞭解,他認為 Elop 將能夠在 Nokia 適應良好。

 

一名大客戶、也就是英國電信公司 Vodafone 的 CEO Vittorio Colao,同樣也在 Nokia 世界大會發表演說。他表示裝置製造商及電信商最佳的市場發展機會,將會發生在開發中國家。Colao 相當讚許 Nokia 在智慧型手機大戰中的生存能力,同時也對 Nokia 所展現出的野心表示滿意。

 

在活動後隔日,Elop 與客戶們進行會面,但沒有包含與媒體互動的行程,他要到下週才會正式就任 CEO 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