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ration Elop 6. Platforms and ecosystems
平台與生態系統
在芬蘭當地,我們對於 Nokia 智慧型手機的最主要麻煩,其實已經聽聞了很多次:Symbian 作業系統平庸、過時且緩慢,而它的繼任者 MeeGo 則是一再的延宕又延宕。但究竟為什麼 Symbian 是無可救藥的?又是什麼阻礙了 MeeGo?
其中的部份原因是技術方面的內容,而本章將會簡單的加以描述。
首先,最基本的概念,是智慧型手機即是一部小型電腦,因此它的運作也需要作業系統的存在,如同電腦一樣。Apple iPhone 使用的作業系統為 iOS;三星智慧型手機則以 Android 為主。至於 Nokia,在 Elop 加入的當下使用的是 Symbian。
此外,所謂的使用者介面(UI),指的是使用者能在畫面上看到、並與之互動的元件,例如選單、圖示及按鈕等。
接著就讓我們簡短的回顧一下歷史。Symbian 是由 Ericsson、Panasonic、Motorola、Psion 及 Nokia 等企業於 1998 年一同投資的產物。當時微軟的 Windows 作業系統幾乎完全獨霸了個人電腦(PC)的市場,卻也使得諸如戴爾、康柏等 PC 廠商的獲利受到限制。因為當幾乎所有的電腦都必須依賴 Windows 時,作業系統的價格就是微軟說了算,而沒有太多議價空間。這便是為什麼 Nokia 與其它夥伴會想要將行動作業系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因此讓 Nokia 與微軟走向對抗而非彼此合作,Nokia 的 Jorma Ollila 與微軟的 Bill Gates 之間的交涉也不歡而散。
當時 Symbian 這樣的策略聯盟是很成功的,反之微軟自己的行動作業系統 Windows Mobile,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微乎其微。
不過與此同時,Symbian 的問題也開始浮現出來。採用 Symbian 的裝置製造商都能夠建置自己的 UI 平台,其概念為讓大家都共用相同的基礎系統,但不同的手機品牌可以擁有不同的外觀。然而當時的技術在現實上並不是這麼成熟,舉例來說,Ericsson 需要大幅修改 Symbian 的系統底層,才能真正做出跟 Nokia 不同的 UI。至於 Nokia 自身也研發了多個不同的 UI 平台,例如 S60、S80 及 S90。這當中的理念,是讓公司更容易利用不同的 UI 平台,研發出具差異性的手機類型,例如商務手機及多媒體手機等。而這項作法是奏效的,讓 Symbian 成為了市場的領導者。
但若考量到應用程式的開發者,情勢就不太一樣了。所謂應用程式就是像 Instagram、WhatsApps 或 Angry Birds 這類軟體,並且透過例如 Apple 的 Apple Store 或 Google Play 這類市集來提供給消費者。為 Symbian 開發應用程式相對困難,因為開發者需要觸及系統底層,開發工具的學習也顯得麻煩,以及 Nokia 手機之間欠缺一致性,以致需要為不同手機建置不同的應用程式版本。
Apple 相對來說好得多,它的手機產品相當一致,作業系統及 UI 也是如此,這對於應用程式開發者容易許多。除此之外,Apple 自營的 App Store 也是一項創新的構想,讓使用者可以便利地購買到想要的應用程式。
Google 是在 2005 年加入戰局,買下了一間名為 Android 的公司。傳說 Android 的創辦人 Andy Rubin 正是因為 Symbian 太過複雜,以及開發上的麻煩,才起心動念想要研發 Android。所有人都預期 Google 將會發表自己的智慧型手機,而媒體也不斷的猜測。在 2007 年 11 月 5 日,Google 正式宣佈了一款用於智慧型手機的免費作業系統,但並沒有發表任何裝置。這著實令人訝異,原來 Google 並不打算推出自有的智慧型手機,它想要從整個手機產業獲益,但獲利途徑是廣告與服務。
當 iPhone 在 2007 年初發表後,Google 決定大幅的修改 Android,將原先以實體按鍵為主的介面設計,重新製作成以觸控螢幕為基礎。至於應用程式的部份,Google 也跟隨 Apple 的腳步:應用程式應能夠在不同的 Android 手機上運行,而無須任何修改。
但 Nokia 總部裡的那夥人可不是這麼想的,Nokia 仍相信自己應對觸控螢幕的開發方式。儘管 Symbian 過時的選單結構,其複雜性已受到責難,而且它還深植在核心系統內動彈不得。Nokia 未完善地將觸控螢幕融合在設計中,應用程式開發者的痛苦也仍然在持續著。Nokia 最終自己買下了 Symbian,但似乎為時已晚。經年累月下來,軟體層越做越多,系統也越加複雜,已變成一個無法管理的窟窿。一項小修改也可能會造成嚴重的連鎖反應,讓手機卡頓、當機甚或是無預警的重啟等。
三星早在 1989 年便曾推出過手機產品,不過後續的進展則相對緩慢,因為 Motorola 的產品更受消費者的青睞,而主宰著韓國市場。甚至在 90 年代中期,三星還曾因為產品競爭力不足,而考慮完全放棄手機產業。三星的主要產品是半導體、主機板、記憶體及積體電路等。不過在 2008 年,當台灣的 HTC 推出了第一款 Android 智慧型手機後,三星也重新加入進來。它在 2009 年 4 月推出第一款 Android 智慧型手機,也就是 Elop 在加入 Nokia 的 18 個月前。三星迅速在 Android 生態系統取得優勢地位,且當 Elop 加入 Nokia 時,Android 的市佔率已上升至 25%。
其實與此同時,Nokia 也在低調地尋覓 Symbian 的替代品。在 2000 年初期,一小群 Nokia 員工已在關注一款名為 Linux 的開放原始碼作業系統,思考著是否能應用在智慧型手機上,而他的創造者 Linus Torvalds 也是芬蘭人。雖然開放原始碼軟體存在著一些軟體專利的疑慮,但這項專案還是啟動了,並且於 2005 年推出了第一款以網路應用為主的觸控平板。這款平板並無通話功能,而且根據我們的訪談,是 Symbian 的領導人阻擋了這項功能。
所使用的作業系統命名為 Maemo,而當它終於被許可用於手機裝置後,第一款 Maemo 智慧型手機便帶來了不錯的成績。它吸引了開放原始碼社群來投入製作應用程式,開發者數目達一萬兩千名,可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行動開發者社群。
但接著 Nokia 就做了一項重大的決定,它與晶片製造商 Intel 一同合作,原本的 Maemo 專案合併到由雙方所組建的新專案 MeeGo。 以下我們同樣會簡短地從技術方面,說明為什麼這項決定是災難性的。
手機研發的其中一項挑戰,就是軟體與硬體之間的配合。Nokia 智慧型手機向來是使用由美國晶片製造商德州儀器所生產的處理器,但現在 Nokia 必須設法讓 MeeGo 也能夠支援 Intel 的處理器。這變成是一項艱困的任務,特別是裝置電力消耗的問題。Intel 晶片仍舊是比較適用在電腦設備上,因為在這樣的使用情境裡,耗電量並不是大問題。反之 Nokia 的競爭者都是使用高通的處理器,而這些處理器更適用於小型裝置及低功耗的需求上。
MeeGo 專案是由 Nokia 的 Maemo 專案及 Intel 的 Moblin 專案合併而成,但開發者們光是要讓兩個專案合而為一,就耗費了數月的時間,而沒有生產出任何產品,或是提昇現有的顧客體驗。原本由一間公司在做的事情,變成兩間公司後,進展沒有變得比較快,反而更慢了,致使 MeeGo 一再的延期再延期。
這讓 Nokia 付出很大的代價,原本使用的德州儀器晶片已趨於過時,但 Intel 的替代品也不可行。與此同時,競爭對手已開始採用高通的下一代處理器,Nokia 就好像是拿螺旋槳飛機在追趕對手的噴射機一樣。
我們將在本書第十四章再次談到 Nokia 與 Intel 的合作狀況。
Apple 與 Android 的崛起,令手機產業開始出現了一種新的語彙,也就是所謂的「生態系統」。
這裡所稱的生態系統,指的是裝置製造商、應用程式開發者、服務供應商以及電信商彼此之間的互利共生關係。手機上若是能夠提供更多的應用程式,自然就會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去購買手機,而售出更多手機就會有更多服務使用量。如此一來,便能夠形成正面的交互影響,對每位參與者都有好處。
其實 Nokia 就策略層面而言,是已經知悉生態系統與行動網際網路的重要性,它在 2008 年便開始將自己形塑為一間網路公司,其服務與軟體部門是由 Niklas Savander 領導。然而起初的進展有些緩慢,因為以往這些服務是由不同部門掌管,而且還有所重疊,每一個部門都有自己對於結帳機制、技術平台及框架的不同作法。音樂服務是在英國開發的,地圖則是在德國,以及電子郵件在芬蘭的奧盧。多頭馬車的結果,是決策經常會因為領導人之間的角力而變得政治化。
在 2007 年 8 月,Olli-Pekka Kallasvuo 宣佈將統合 Nokia 旗下服務到一個單一的品牌 Ovi。這聽起來雖然不錯,但發表之初卻表現得很糟糕。當 ovi.com 初次呈現給公眾時,並沒有真的提供任何服務,僅有靜態的頁面及許多圖示。
服務與平台的結合,確實隨著時間而有一些進展,但 ovi.com 在 2009 至 2010 年間仍無法僅用單一帳號統一處理所有服務。色彩、字型及總體外觀也是一塌糊塗,此外手機與服務也缺乏外觀或功能上的一致性。儘管多數的問題,就技術面而言都很容易解決,但 Nokia 複雜的組織結構讓問題變得特別困難,生態系統也因此凝聚不起來。
彷彿是事態還不夠糟似的,Nokia 還在 2009 年導入了雙重管理模式,將服務部門交由 Savander 與 Tero Ojanperä 兩人一同管理。但就如同這個模式本身的模稜兩可性,當中的權責終究沒有訂定清楚,而形成了領導災難。
在 2010 年初,Nokia 承認了自己的問題,並宣佈其導航服務將免費提供。這是一項重大的變革,服務不再被視為是製造收益的直接來源,而是吸引消費者去購買裝置。
局勢相當險峻,應用程式開發者認為 Nokia 是難搞的對象,因為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應用程式商店對於消費者的重要性。Nokia 自有的服務表現不佳,手上的軟體平台也開始變得過時。在此期間,Nokia 自己的應用程式商店 ovi.com,大約有 1.6 萬個應用程式,而 Apple 的 App Store 則有 30 萬個,這表示 Nokia 的生態系統已敗下陣來。
不過,新推出的 Symbian^3 帶來了一線生機,而且 MeeGo 也已開始準備進入消費者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