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ration Elop 12. The great bluff

虛張聲勢

在那時,幾乎所有的媒體專欄、評論或者是分析文章,都沒有對 Nokia 決策背後的理據提出質疑。媒體上可見的論點,如 Nokia 無法在 Android 生態中做出區隔、與微軟的合作能夠帶來創新、如此的結盟關係最有利於電信商、以及 MeeGo 來得太晚無法扭轉局勢等等,都像是直接地在引述 Elop 的說詞。

 

然而本書的許多受訪人士,都對 Elop 提出的理據有非常強烈的抨擊,其中的措辭包括了「狗屁不通」及「曲解事實」等。

 

在本章裡,我們會逐項檢驗這些論點。儘管這有可能會被認為是後見之明,但無論如何,事後證明是錯誤的事情,就是錯誤的,並不因次序而影響評論的有效性。不過我們也依然會盡可能聚焦在做決策時的當下環境,而不是後續的發展。

 

Elop 的說法倘若只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虛張聲勢」。

 

根據受訪人士的描述,Elop 在任職的頭幾個月裡,便讓自己沉浸在手機產業的每一層面。他瞭解平台、生態系統甚至是裝置中的微小細節。一項例證是來自於《金融時報》對一名程式設計師所做的訪談。這名員工也是 Nokia 平台決策的其中一名抵制者,已在 2011 年 2 月 11 日後辭職。他描述與 Elop 曾經有過的面對面交談,Elop 在當中展現出很完善的知識,詢問了許多關於技術及功能的精闢問題。他認為這因此表示 Elop 不可能是在取得錯誤資訊的情況下,才因而做出這樣的決策,而是曲解了眼前可見的事實。而根據多個訪談來源,無論是來自 Nokia 內部或者是外部人士,都一致認同這樣的看法。

 

在 2011 年初,Android、MeeGo 和 Windows Phone 這三者之間,可能出線的機會,其實是很接近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會是最後的獲勝者。而既然它們是處於伯仲之間的情形,那麼即便是出於一個很小的緣故來做出選擇,也可能會需要加以放大來使人信服。簡單來說,在 Elop 所提出的論點裡,某些是可成立的、也有某些是扭曲的,還是一些則全然是空話。

 

Nokia 無法在 Android 生態中做出區隔

這是 Elop 最常使用的論述,在他的描述裡,三星已經拿下了 Android 的主要份額。Nokia 在 Android 生態裡只能成為單純的硬體製造商,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爭奪一塊小小的位置。Elop 及 Siilasmaa 都認為,從 HTC、LG 及 Sony Ericsson 的可見景況來看,確實是證明了這項觀點的正確性。

 

然而一名歐洲電信商的 CEO 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 Nokia 反而自證了這項論點的錯誤。這名 CEO 認為,在第一款、也是唯一的一款 MeeGo 手機──N9 發佈後(就在 Nokia 宣佈與微軟結盟的半年後),Nokia 其實證明了自身優異的設計能力,足以在市場中做出區隔及競爭。任何人拿到一支 N9 或 Lumia 手機,單從外觀就能夠感受到 Nokia 的特質,不會與三星相混淆。這表示 Nokia 其實可以把同樣的設計觀帶到 Android 上,藉此與競爭者做出區隔。

 

能夠加強這項論證的另一有利因素,是除了 Motorola 以外,所有的 Android 手機製造商都是來自於亞洲國家。而亞洲的職場文化更加強調服從及依循規章,在此情況下,設計創意可能是略為拘束的;相反地,Nokia 具備北歐的設計風範,著重於清楚分明及實用,這就會是它的優勢。

 

Nokia 一旦投入到 Android 生態裡,只會有正面加乘的效應,而不會有選擇了 Windows Phone 後的負面代價,如應用程式的缺乏等。因為 Nokia 在手機產業中本就有足夠的名聲,足以藉此打進 Android 生態裡直接與三星競爭,無須妄自菲薄。

 

Nokia 手上已經有許多有能力的 MeeGo 開發者,能夠轉而為 Android 設計 UI。以及 Nokia 的地圖也比 Google 的來得好,甚至相機功能也是優於競爭者。由此可見,Nokia 並不缺少能夠與其它 Android 手機廠商競爭的條件。

 

然而,還是有可能當 Nokia 進入到 Android 生態後,並未能獨占鰲頭,而僅僅是成為其中一個硬體製造商營運著,事實上 Nokia 最終就是這麼做的。

 

曾分別在 Apple 及 HP 擔任主管職務的 Jean-Louis Gassée 提出了極具吸引力的看法。他認為 Nokia 大可以將自家的手機設計、ovi.com 應用程式及服務皆導入到 Android 中,也就是執行「打不贏就加入」的策略。對比在現實中跑去與臭名昭著的軟體巨人結盟,這會是一個非常不同的景象。

 

一名在 Nokia 屬於董事會層級的主管,認為 Android 並沒有被正確地評估過。它所能進行客製化的程度,遠高於 Elop 所陳述的。這名主管也表示,對照之下,其實對 Windows Phone 的使用者介面進行客製化並不是這麼容易。有些令人感嘆的,是在 2014 年 6 月,也就是在 Nokia 將手機事業賣給微軟之後,Nokia 發佈了一款名為 Z Launcher 的應用程式啟動器,用於在 Android 上提供 Nokia 自行設計的 UI 及操作方式。至於發佈出來的目的,就是要讓人知道,如此作法是可行的。

 

MeeGo 手機來得太晚,無法扭轉局勢

一名有著第一手資訊的受訪人士表示這個說法極其愚蠢,許多人也都表示贊同。只要產品計畫一經啟動,你想要生出多少產品都可以。

 

若追溯起來,Elop 的這項看法,其根源是來自於 Kai Öistämö 和 Jo Harlow 在 2011 年 1 月時所彙報的情況。報告中表示,在當前的速度下,Nokia 截至 2014 年底,僅能夠發售三款 MeeGo 手機。儘管這是一項千真萬確的資訊,但可以留意到這指的是在「當前的速度下」。實際上 Nokia 也可以選擇加速作業,還能夠實現比 Windows Phone 的 Lumia 手機更多元的產品線。

 

怎麼說呢?

 

讓我們從各項技術議題逐一解析,首先 MeeGo 已經能夠在兩款不同的晶片上運作;後來在 2010 年夏季,又與 ST-Ericsson 接洽,以便提供低廉、效能又足夠強勁的晶片選項。一名曾涉入此專案的員工,確信其功能及可用性已足以與 Android 手機匹敵。這表示 MeeGo 能夠支援三款晶片,而相較之下 Windows Phone 僅能夠支援一款,限制了其產品的可變化性。

 

對於 Elop 的看法,最強烈的一項反證,就是搭載 MeeGo 的 N9 手機。因為最起初的兩款 Lumia 手機其實都是基於 N9 的硬體架構,顯示 MeeGo 的研發確實具備多變性的基礎。

 

金融分析師 Sami Sarkamies 認為,很難證明 Windows 是被公正地選擇出來的。其背後的論點不易核實,也一再地出現變化。特別是當中還存在錯誤的預估,例如 MeeGo 六個月一次的版本更替會比 Lumia 還要慢,以及 MeeGo 能夠支援的語言種類也會比較少。事實上根據一名 MeeGo 團隊成員的描述,MeeGo 在發售之初就能夠支援 42 種語言,Windows 並沒有比它多。

 

在討論 MeeGo 時,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項重點,是它其實不是僅針對智慧型手機。包含筆記型電腦、車載系統甚至是鬧鐘等,都是可能的運行裝置,所以其生態系統是更加廣泛的。不僅如此,MeeGo 對於遊戲平台的支援也有其解決方案,而且它也有能力實現與 Android 的相容性。

 

至於 Lumia 手機則受制於 Windows 本身的不足,相較於 MeeGo 其實存在著更多限制。例如 Windows Phone 能夠支援的最大螢幕尺寸比 Android 小,以及相機的畫素也有更緊縮的限制。甚至在本書的後續章節裡,還會揭示當 Nokia 選擇了 Windows Phone 後,才發現該系統有多麼的不完善。一種簡單的估算,是認為 Windows Phone 的研發落後 MeeGo 大約一年。舉例來說,當 MeeGo 已經能夠支援完整的 QWERTY 實體鍵盤,而與此同時,Windows Phone 還做不到這點。

 

事實上可以預期 MeeGo 能夠推出的手機款式會比 Lumia 還要多樣,而產品的發佈及交付速度也不會比 Lumia 慢。雖然 MeeGo 的進度確實是有所延宕,然而若因此認為它無法實現目標則是錯誤的。

 

Nokia 與微軟之間有著特殊的夥伴關係

如果你在 2011 年 2 月 11 日當日,向來自英國的 Hugh Brogan 詢問他對 Nokia 的決定有什麼看法。Brogan 只會立即地回應一個字:糟。

 

Brogan 曾經擁有與 Elop 相似的情形,他在 2001 年從微軟那邊獲得了一項很不錯的提案。當時微軟也正期盼著要進入手機市場,並希望 Brogan 的公司 Sendo 成為他們的製造商。Brogan 對此很是興奮,因為這表示 Windows 將打入手機市場,還擁有微軟的行銷資金注入加持。手機預期會在 2001 年 8 月發售,由 Sendo 獨家生產。而這看起來就像是與微軟的一段特殊夥伴關係,還能有什麼差錯呢?

 

很快地微軟就表示他們的軟體還沒有準備好,而為了加速作業,Sendo 只能自行投注資源來解決問題,還向微軟簽了賣身契。

 

然而就在產品預定發佈的兩週前,Sendo 被一項重磅消息重重地打了一拳:電信商 Orange 宣佈將推出一款由台灣廠商 HTC 生產的 Windows 手機。Brogan 認為微軟把 Sendo 的相關研發成果都提供給了 HTC,不僅是意圖造成 Sendo 破產,還想要藉由條款來接收 Sendo 的知識技術。後來 Sendo 轉投 Nokia,並開始生產 Symbian 手機,但也依然在 2005 年宣告破產。

 

沒有多少公司像 Nokia 的新夥伴那樣惡名昭彰。倘若細說從頭,微軟是在 1975 年由 Bill Gates 和 Paul Allen 一同成立。這間公司最起初的標誌性成就,是在 1980 年代以 MS-DOS 獨霸了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市場。這款作業系統後來又進一步演變為 Windows,並擁有多種不同的版本,成為個人電腦事實上的標準。微軟在 1986 年公開上市,後續的成績,一共創造出三名億萬富翁,以及多達 12,000 位具百萬身價的員工。1990 年代則是微軟的擴張時期,當中進行了多次的大型收購。

 

Gates 依然是持有份額最大的個別持股人,有大約 5% 的持股。而從 2000 年 1 月起擔任 CEO 的 Steve Ballmer,則緊跟在後,有大約 4% 的持股。Ballmer 是在 1980 年加入微軟,是公司的第 30 位員工。

 

當微軟在市場上處於優勢地位時,他們還進一步利用這樣的地位,讓 Windows 捆綁微軟自家的網頁瀏覽器及媒體播放器,因而引起了政府的調查及控訴。微軟對於公平競爭法令的漠視,促使歐盟執行委員會對其開出罰鍰。甚至維基百科上還有專門的條目,來記述與微軟有關的批評。相關的批判包含了性別不友善、不公的授權條款以及為人詬病的收購行為等。

 

而就在微軟買下 Nokia 的行動裝置部門後,網路上開始流傳一份名單,諷刺地緬懷著那些過去曾與微軟在電信領域合作過的夥伴。在 2006 年 7 月,Steve Ballmer 曾在一場公開活動裡,與加拿大北電網路的 CEO Mike Zafirovski 一同坐席,並對 iPhone 大加嘲諷。然而就在兩間公司宣佈要在行動網路產品開展合作的兩年後,北電網路便宣告破產。接著南韓 LG 也曾於 2009 年與微軟簽訂多年契約,聲明將採用 Windows Phone 作為其主要平台,並預期將會有 50 款手機上市。但他們很快地就放棄並轉投 Android 陣營。此外,在 2000 年的時候,微軟也曾與 Ericsson 有類似的合作 ,不過最後也是不歡而散。

 

當然微軟也是有真的助人一臂之力的時候。當 Steve Jobs 於 1997 年重新職掌 Apple 時,公司可說是一片狼藉。資金逐漸流失,且產品凌亂又缺乏目標。Bill Gates 在這個時候幫了一把,他對 Apple 投資了 1.5 億美元,並在多個項目裡開展合作。其中包含將 Internet Explorer 捆綁到 Mac 的作業系統中,以及 Microsoft Office 也持續地支援 Mac 平台等等。所注入的資金解決了 Jobs 當下的燃眉之急,而後續就是我們已經知道的:Apple 的市值甚至在 2010 年 5 月首次超越微軟。當然微軟在當中也是有好處的:雙方的一些專利爭訟得到解決,並保障 Microsoft Office 的市佔率,而且後來微軟也藉由出清所持有的 Apple 股份賺了一筆。

 

然而回頭來談與 Nokia 的合作關係,在這段關係裡,微軟看起來就不是這麼地令人信賴,也似乎是別有用心。Elop 所謂的特殊關係,應該要戒慎地看待,而不是對此歡欣鼓舞。首先,Nokia 沒有從微軟那裡得到任何保證;而且只要經過一點簡單的計算,就能意識到雙方的資本並不平等。雖然兩間公司在 2010 年的營收是很接近的,但微軟的獲利達 152 億歐元(204 億美元);對照之下,Nokia 則為 23 億歐元(31 億美元)。接著,Nokia 的市值為 260 億歐元(350 億美元),僅約微軟市值的 15%,而且微軟手上還持有 300 億歐元(400 億美元)的現金。此外,在整個 Windows 生態規模裡,Windows Phone 只佔有非常小的比例,很難確信微軟的重視程度。這樣看來,Nokia 裡唯一真正與微軟有特別關係的只有 Elop 一人而已。

 

那麼關於之前 Nokia 就曾與微軟開展過的合作呢?是否有可作為借鏡之處?

 

原先 Microsoft Office 對於 Symbian 手機的支援,預計會在 2010 年實現。然而後續就悄然無息,Elop 與 Öistämö 並未在預定的期程內完成這個項目,也無人聞問。直到 2012 年 4 月,Office 軟體才首次出現在 Symbian 手機上。

 

Windows Phone 能夠為 Nokia 帶來創新能力

不同於先前的段落,這裡我們勢必得以後續的發展(也就是後見之明)來檢視其可信度──與微軟的合作是否有助於 Nokia 的創新?

 

更好的相機鏡頭?並沒有,最先提供頂尖相機規格(4100 萬畫素)的反而是 Symbian 手機。

 

進階的相機及相片應用程式?是有的,不過 Android 也同樣做得到。

 

無線充電?有的,Nokia 的 Lumia 920 手機確實領先業界,直接具備無線充電功能。不過這是依循已經制訂好的公開標準,所以每一個競爭對手都可以迎頭趕上。然而根據銷售反饋,其實無線充電的迴響並不好,使得 Nokia 後續在銷售手機時不再隨附無線充電座,而需要另外選購。

 

地圖定位服務?是的,這是 Elop 明確地有實現的事情,不過在 Android 上也同樣能夠做出自有的地圖應用程式。

 

那麼 Nokia 專屬的應用程式及系統功能呢?這些原先就已在 Symbian 上實現了,並未真的有創新之處。

 

曾經擔任過 Nokia 總監的 Christian Lindholm,在 2013 年夏季的 Digitoday 專欄裡,做出了一段總結:他認為其實整個手機產業就是因為 Nokia 的缺席,而缺少創新的活力。與此同時 Android 陣營僅是默默地銷售產品,在創造性上並沒有什麼建樹。許多受訪人士都認為,所有 Nokia 透過微軟能夠做到的事,在 Android 上也能夠做到。

 

Nokia 與微軟的結盟,能夠打造出最為電信商所喜的生態系統

就時機而言,這個論點是不錯的。當時市場還有餘裕能夠容納第三種生態系統,而電信商對於 Nokia 與微軟的結盟也是樂觀其成。與此同時 Nokia 也在營運方面做出了討喜的調整。因此綜合上述資訊,這個論點即便從事後來看都算站得住腳的。

 

Elop 在選擇 Windows Phone 之前就已經先跟電信商探詢過意見,而就如同本書先前曾提及過的,MeeGo 並沒有得到多少支持。不過根據來自 Nokia 董事會層級的消息來源,Windows Phone 獲得的反響其實也類似。能夠有第三種生態系統確實不錯,然而這是 Nokia 跟微軟需要努力實現的事,電信商不會特別為此出力。

 

在本書的後續篇章裡,我們將發掘事實上有許多國家的電信商,從一開始就對 Windows Phone 持懷疑態度。它被認為與競爭對手差距太大,無法迎頭趕上。而且 Elop 所提出的以電信帳單來支付購買項目的方式,大概僅對於信用卡普及率較低的開發中國家有點意義;在其它情況下,Apple 及 Google 的生態系統早已容許使用信用卡支付,因此以電信商作為交易媒介的獲利可行性並不高。

 

儘管電信商是有可能利用微軟的應用程式商店來進行銷售,不過這並沒有什麼用,因為商店門可羅雀,可藉此獲利的機會微乎其微。

 

有許多的電信商都在事後表示他們被誤導了,所謂的第三種生態系統並沒有現實上的需要,對此,我們將在本書的後續章節裡有進一步的描述。

 

不過也得澄清一下,確實是有部份電信商提供了包含資金在內的支持。然而多數的電信商只是口頭祝福,除此之外並沒有展現多大的信心。而且另一方面,也已經有許多的手機製造商嘗試過 Windows Phone,並且已認知到這款系統無法改變當前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