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rassic World: Fallen Kingdom - 當金剛變異形

《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2015)的票房不只是好,而且是非常好,這點其實有點超出 DR 的預期。當年《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可說是影史上首次將已滅絕的恐龍生物,以非常逼真的方式呈現出來。如此爆炸性的成就,可以想見票房成果必然也是爆炸性的。只是到了《侏羅紀世界》的年代,栩栩如生的恐龍早已不是此系列的專利。就是在電視上的科普頻道裡,也不時會看到一些透過 CGI,描述恐龍生態的節目。

 

 

但《侏羅紀世界》的票房確實好到一個不行(儘管 DR 並不是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因此使得續集的推出也是必然性的。然而這部續集是否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呢?

 

DNA 複製不只是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它還幾乎可以說是本片的形上本質。《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Jurassic World: Fallen Kingdom)的故事主軸,基本上是從《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1997)複製而來,在橋段及場景上則大量複製了《侏儸紀公園》。本片的劇本品質好壞參半,優點是它對物種的生命議題有一些探討,缺點是其餘的部份仍然 B 級到不行。雖然 DR 不太喜歡同樣的事情講第二次,但本片真的看起來就像在看《變蠅人 II》(The Fly II,1989)一樣。

 

不過,或許也可以說,本片的一項特點,就是它是此系列當中最接近恐怖片風格的一部。以往的《侏儸紀公園》系列電影,儘管不時會有嚇人之處,但大概從未像本片如此密集的想要驚嚇觀眾。然而,當本片的風格,很大程度從《金剛》(King Kong)般的秘境冒險,轉變成《異形》(Alien)式的密室大逃殺,DR 自己是覺得有一點背離此系列過去的特質。

 

DR 並不認為,從帝王暴龍(Indominus rex)到帝王迅猛龍(Indoraptor)是此系列應該要有的發展,這種基因改造的題材,再繼續弄下去恐怕最後連帝王薑母鴨都會出現。此系列的一個發展契機,應該是將恐龍角色化,而非怪物化。建立出觀眾會在乎的非人類角色,甚至是一個恐龍部族,讓人類與恐龍建立不太一樣的互動關係。這點其實可以說本片有做到一些,但做得不太夠,而花費太多的篇幅在沒人在乎的反派怪物上。

 

本片剩下的一項不足之處,是 DR 覺得關於 Maisie 這個角色的故事線處理得不是很好,她應該要跟故事主線融合得更好,而不是營造出一個看起來很突兀的神秘感。

 

評分:5/10 分。

 

除此之外,一項讓 DR 覺得比較遺憾的地方,是當年《侏儸紀公園》的成就,其實不只是體現在娛樂價值上,而是電影本身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對於恐龍生物學的最新概念。但近年來的續作卻不太具備這樣的科普意義,當如今已知許多獸腳亞目恐龍都存在羽毛結構時,這些新電影並無做出相應的描繪,好讓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能夠從中獲取到一些知識。

 

讓侏羅紀世界的恐龍擁有羽毛,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突兀。首先它在劇本上說得過去,畢竟侏羅紀世界的恐龍都是重新培育出來的,牠們不需要跟前作長得一模一樣。再者,已經有許多想像圖證明有羽毛的恐龍,看起來更加駭人,一登場應該就已經話題性十足,大概也不需要再玩什麼混種恐龍的戲碼。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