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zilla x Kong: The New Empire - 金剛力霸王:地底下的僭位者
台灣沒上映《哥吉拉 -1.0》(Godzilla Minus One,2023)著實是件蠻遺憾的事情;不過另一方面,《哥吉拉與金剛:新帝國》(Godzilla x Kong: The New Empire)則是毫無懸念地在全球大規模上映,所以只能先評判一下這部的表現如何。或許最直白的初步感想,可以說這是一部在製作思維上非常精打細算的作品,讓人有一種介於讚嘆與感嘆之間的五味雜陳。
對於有關注本片製作歷程的哥粉來說,可能都有所知悉,根據最起初的消息,這很有可能是一部以金剛為主的電影,「金剛之子」(Son of Kong)是當時流出的一項故事構想。至於哥吉拉是否參與其中,並不是一個被確認的部份。是過了一段時間後,東寶才正式地宣佈,這是一部也包含哥吉拉的電影,牠將與金剛再次同場演出。而最終拍攝出來的成品,與早先的消息對照之下也確實是蠻吻合的。這是一部以金剛為主角、哥吉拉為配角的作品,而且金剛遇到了一隻小夥伴。
或許部份原因是因為哥吉拉昂貴的授權費用。早在 90 年代,當美國片商首次開發第一部美版的哥吉拉電影時,就曾經一度想要在故事中加入一個自創的夥伴怪獸,以便在日後能夠以牠為主角來拍攝續集(就是蝙蝠俠旁邊塞一個羅賓,然後拍羅賓獨立電影的概念),藉此免除與哥吉拉有關的授權費用。然而最後定案進行拍攝的劇本,除了哥吉拉以外,並沒有再加入任何其他怪獸,完全刪除了怪獸對決的元素……不過本文不會再繼續討論那部電影的細節,讓我們就此打住。
另一方面,其實在「怪獸宇宙」(MonsterVerse)過去幾部作品的票房表現中,似乎也顯示出,金剛比起哥吉拉更像是個票房保證。金剛對於普羅大眾來說似乎有更高的吸引力,而死忠哥粉的數目恐怕不足以撐起高成本商業電影所需要的票房。不過當然這並非是一個準確的分析,忽略了許多需要考量的細部因素。然而若是直接構思以金剛為主角的電影,也依然堪稱是一個風險較低的選擇。以防萬一出現無法使用哥吉拉的情形,那麼劇本也不需要經過太花成本的修改。
不僅如此,同樣的對策似乎也有運用在本片的摩斯拉戲份上。有在關注小道消息的哥粉,可能也曾聽聞本片在試映時曾經加入了一隻新的原創怪獸,作為故事中的神獸角色,但因反響不佳所以替換成了摩斯拉。由於摩斯拉在本片的戲份算是被大幅保密的(類似前作中的機械哥吉拉),所以導演 Adam Wingard 直到電影上映後才做了澄清,聲明劇本裡所設定的神獸始終都是摩斯拉,不過也並沒有否認曾在試映中置換成其他怪獸。而且在電影中也確實可以感受到,劇情裡涉及摩斯拉的部份有一種模組化的痕跡。似乎使其能夠在必要時,萬一無法使用摩斯拉,便替換成其他的怪獸。
不過也必須要指出的,是若要將哥吉拉及其它東寶所持有之版權素材,放入到一部電影中,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其實並不只是授權費用而已,還有東寶對於素材的審核與把關。Adam Wingard 也曾在訪談中提到,認為東寶的嚴格把關,可能部份因素是來自於對 1998 年的《酷斯拉》(Godzilla)有點陰霾──呃,不是說好不要再談那部電影了。所以簡單來說,一旦放了東寶的東西進去,就不只是付錢而已,許多細節還必須經過東寶的審核。
也因此倘若回頭來看,雖然《哥吉拉:怪獸之王》(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2019)的票房反應平淡,也有很多人不太喜歡這部片。但它反而是一部非常積極地想要含括大量東寶原版素材的作品,把王者基多拉、摩斯拉、拉頓、氧氣破壞者(Oxygen Destroyer),以及伊福部昭和古關裕而所創作的經典配樂,不畏艱難地全部都放了進去。
的確片商可以認為單靠哥吉拉恐怕撐不起票房,但與此同時片商也必須承認,單靠金剛也難以撐起一部現代商業電影所需要的豐富性。就原始素材來說,金剛本質上是個叢林故事,一旦脫離叢林──牠馬上就死掉了。而且不只是 1933 年的原作是這樣,1976 及 2005 年的版本也都是如此,一進到都市牠就死翹翹了;過去唯一讓金剛活得比較精彩的,反而都是日本東寶的版本。而且金剛這個題材本身也沒有一個豐富的怪獸世界觀,是哥吉拉系列才有這樣的資源。
所以本片實際上所採取的策略,是金剛雖然作為主角,且哥吉拉在本片的戲份相當有限,但卻是吸取了大量東寶怪獸電影的風格,特別是昭和時期的哥吉拉電影。因此即便哥粉可能會不太滿意哥吉拉在片中的戲份,卻也似乎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有著滿滿的昭和風味。活像是在好萊塢的預算及技術下,重新打造出來的昭和哥吉拉電影。並且也能夠感受到,哥吉拉與摩斯拉確實是本片輔助元素的最佳選項。若把牠們替換或移除掉,則電影的豐富性恐怕會大受影響。
如果說《哥吉拉大戰金剛》(Godzilla vs. Kong,2021)本質上是吸取了《蝙蝠俠對超人》(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2016)的經驗,然後更企圖貼近觀眾喜好的改良版本。那麼《新帝國》某方面來說也算得上是《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2017)的改良版。導演 Adam Wingard 很有可能是在前一部作品的製作經驗中,得出了一些大膽的剃刀思維,認為精簡的片長以及流暢的敘事,即是成功商業電影的關鍵。於是在這樣的思維下,許多環節都變得是無關緊要、可割可棄。舉例來說,導演或許是認為,當電影的主軸是怪獸對決,而觀眾最想看的也是怪獸對決,那麼故事中就沒有任何可發展嚴肅類角色的空間與時間。所以與其像前作那樣,拍了一堆最後砍光光的人類戲份,不如劇本從起初就把人類角色的數目及複雜性做到最簡化,而這就是本片所呈現的其中一個面向。
與此同時,故事劇本的簡單化,也使得本片算是很罕見地沒有任何搞事的人類劇情,「人類造成自身災難」的議題,在這部作品裡是完全不存在的。由於 DR 一直以來都比較喜歡嚴肅類的怪獸題材,所以確實可以說本片的風格並不是屬於自己偏好的類型。而且 DR 也覺得本片可能有一點沾染到東寶怪獸電影中,不時存在的一些習性。比方說東寶過去多半不太致力於確保每一個特效場景,都是做到最佳的狀態。似乎是認定特效場景即使做到最好,也無關於電影是否賣座(例如在平成系列中,特效做得最認真的,反而是票房最差的一部)。所以特效製作的標準放低,起碼劇情所需要的東西有拍出來就好。
以及本片也類似東寶在許多怪獸電影裡,弱化了巨大怪獸所應帶給人類的恐懼及壓迫感。特別是片中新增的兩隻原創對手,幾乎沒有機會展現出牠們作為巨大怪獸的那種視覺震撼感。然而平心而論,本片依然是一部相當富娛樂性的作品,嘗試在減少人類角色涉入的情況下,發展出屬於金剛自己的精彩故事,即便 DR 還是對於其風格與質感上的迴異有些感觸。《新帝國》與最初 2014 年的《哥吉拉》(Godzilla)相比,從各方面來說,都已經完全不像是屬於同一個宇宙的作品。Gareth Edwards 曾在製作訪談中多次提及自己的這部作品,是希望貼近 1954 年原版《哥吉拉》的精神。雖然當時 DR 看完電影後,並不太有這樣的感覺。但如今來看,2014 年的《哥吉拉》還真的是「怪獸宇宙」中最嚴肅的一部作品,而且在視覺質感上也與原版最為接近,Gareth Edwards 可謂先知。
不過總體而言,DR 還是對「怪獸宇宙」的後續抱持著蠻樂觀以待的態度。在《哥吉拉大戰金剛》與《新帝國》這兩部作品裡,無論如何也已經證明了 Adam Wingard 是一位很聰明的導演,而且也是一位怎麼說就會怎麼做的創作者。既然他已經有表達下一部續集的構想,是希望以哥吉拉為主軸;而且他也曾數次提及《哥吉拉 VS 戴斯特洛伊亞》(Godzilla vs. Destoroyah,1995)是他最喜歡的哥吉拉電影之一。那麼基於哥吉拉在《新帝國》裡也同樣發展到類似能量飽和的狀態,DR 還是會蠻想看到 Adam Wingard 如何形塑出關於哥吉拉最終之戰的故事──如果東寶核准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