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arly days of Linux

來自 LWN.net 的文章《The early days of Linux》,作者 Lars Wirzenius 是 Linus Torvalds 在赫爾辛基大學的同學,曾一同參與 Linux 最起初的發展歷程。雖然已經存在許多介紹 Linux 發展歷史的文章或資料,不過像這樣的第一手見證就不是這麼常出現了。文章篇幅並不冗長,很容易就能夠讀完。

 

最早的 Linux 程式碼,是在一部 386 PC 上開發出來的。發生在 Torvalds 玩完了《波斯王子》(Prince of Persia,1989)之後,他開始學習 x86 組合語言,並製作出 Linux 內核的最初雛型。後來再進一步用 C 語言加以擴充,Wirzenius 也協助貢獻了一些函式實作,其程式碼至今仍可在當前的 Linux 內核裡找到。

 

一開始 Torvalds 是將所開發出的系統內核稱為 Freax。不過在初次上傳至 FTP 站點時,FTP 的管理者 Ari Lemmke 將其改採 Linux 這個名稱,因而創造出這套系統的最終命名。除了 Torvalds 自己的電腦是作為 Linux 的開發環境外,Wirzenius 的電腦則是第一部真正地從無到有安裝 Linux 系統的電腦,用於確立出可行的系統安裝流程。

 

Linux 最初是採用排除商業使用的自訂開源碼條款,後來在 Wirzenius 等人的持續鼓吹下,Torvalds 便隨即在初次釋出的隔年(1992 年),將其變更為更具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精神的 GPL 授權條款。事後來看,Linux 採用 GPL 授權條款,而非採用諸如 BSD 或 MIT 這類較寬鬆的開源碼條款,確實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重大決定。此舉保障了 Linux 發展上的生命力,能夠多頭並行,並確保相互共享,而不受制於單一的企業或組織。

 

1993 年,Wirzenius 與 Torvalds 都在大學裡擔任助教。他們共用同一間辦公室,Torvalds 使用辦公室的電腦來繼續 Linux 的開發工作。在此期間,曾經因為 Linux 發送了錯誤的網路封包,造成學校網路內的所有昇陽主機下線。於是學校便禁止 Linux 系統接上網路,直到 Bug 被修復為止。

 

在 1995 年的一門軟體工程課程裡,兩人建構了一項以 Linux 為基礎的大型實作專案。Wirzenius 在過程中堅持使用 CVS 來實現版本控制,以防出現編輯衝突的情形。然而 Torvalds 對 CVS 的反應很負面,並且有好幾年都拒絕使用任何的版本控制系統。

 

其實 Linux 以相當快的發展速度,就進入了可實現更多用途的狀態。X11 視窗環境在 1992 年便移植到 Linux 平台上。Slackware 發行版的前身 Softlanding Linux System(SLS)也於 1992 年發佈。接著 Debian 發行版則在 1993 年首次發佈。甚至 Torvalds 也曾經在 Linux 上玩起《雷神之鎚》(Quake,1996)。

 

一直到 1997 年,Torvalds 在該年從大學畢業,移居到美國工作,Wirzenius 則在赫爾辛基的其它大學工作。儘管在地理位置上似乎是分道揚鑣,但 Wirzenius 仍繼續作為自由軟體的貢獻者,從事文件編寫、軟體開發以及社群的維繫等等。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