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組裝電腦之回憶
最近在回想早期的一些經驗時,發現記憶力有些衰敗,果然年紀大了就會這樣……對於詳細的情形已經很難有清楚的印象。所以才有了這篇文章,設法將還有點記憶的部份,以文字的形式封存起來,以防日後若完全記不得就有些遺憾了。
DR 開始接觸電腦的年紀,以當時的年代來說,可能算相對早一些。應該是在六歲的時候,家裡就有了第一部 PC。然而真正對電腦硬體有進一步的認識,則是在小學時家裡換了另一部 PC,很清楚記得那是一部 CPU 為 Intel Pentium 100(也就是時脈為 100 MHz)的電腦。電腦的作業系統是 MS-DOS + Windows 3.1,不過 Windows 的使用率很低,多數時候都是在 DOS 下安裝及執行遊戲。DR 記得自己買的第一款 PC 遊戲,是 DOS 版的《恐龍快打》(Primal Rage,1995)。
後來有請人幫忙重灌成 Windows 95,才開始玩起 Windows 遊戲。不過在那個時期,自己還不太懂得應對電腦問題。例如在一段時間後,音效卡似乎有點狀況,不再有聲音輸出,當時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於是在出現此情形後,玩遊戲基本上都是沒有聲音的,例如《異塵餘生 2》(Fallout 2,1998),當年玩了好幾輪,但其實整個遊戲的體驗是完全沒有聲音的,卻還是覺得很好玩。少數的例外,則是那些有使用 CD 音軌甚至是蜂鳴器(PC speaker)的遊戲,會至少聽得到音樂。
雖然硬體規格已隨著歲月而越顯過時,然而這部 Pentium 100 的電腦卻依然是使用了好幾年,從小學一路用到國中才壽終正寢。於是在出現無法自行解決的故障後,家裡設法再收購了一部近全新的二手電腦。這部電腦的 CPU 為 AMD K6-2 500,其中特別是記憶體,當時還指定要擴充至 256MB。而就在這個階段裡,自己便逐漸嘗試透過各樣的學習途徑(書籍、雜誌、跟著人學、求問等等),自力解決各式的電腦問題,包含硬體的更換及升級在內。
然而初次嘗試就先踢到鐵板。由於很快地就知悉這部電腦並未安裝可支援 3D 硬體加速的顯示卡,於是去賣場買了一張 RIVA TNT2 M64 回家。但回到家打開機殼,才赫然發現電腦的主機板竟然沒有 AGP 插槽……因為是主機板內建顯示晶片,所以連 AGP 都省了。怎麼辦呢?於是就去找店家問問看有沒有 PCI 介面又支援 3D 的顯示卡。由於需求不算普遍,店家還得要調貨才有,最後成功弄到一張 PCI 版本的 Savage4,才終於讓電腦有最起碼的 3D 加速能力。
原本以為有了 3D 顯示卡後,雖然也不是很高階的型號,不過倘若要求不多,應該就可以過起幸福快樂的日子。但隨後發現,在玩《浴血戰場》(Unreal Tournament,1999)時,很容易會有畫面死當的情形。研究了一下,認為應該是顯卡過熱所致,因為這張 Savage4 上面僅有散熱片而沒有風扇。由於顯卡本身看起來並無可輕易地加裝風扇的方式,於是另外找了一個用於安裝在擴充槽位置的抽風扇,就安裝在顯卡旁邊來改善它的散熱,如此一來便解決了遊戲會死當的問題。
藉由這部新入手的電腦,DR 逐漸學習到零組件安裝的實務經驗,原先拿來放四驅車零件的工具箱,也從此轉變成組裝電腦用的工具箱。此外也開始接觸網際網路,並熟悉作業系統(Windows 98、Windows Me)的安裝流程。後來的首次大規模替換,則是為了希望有 AGP 插槽來升級顯示卡的緣故。換了新的機殼、電源供應器及主機板,形同於重新組裝整部主機。至於後續的升級情形,則在好些年前的一號機除役文章裡有大略敘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