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異形 II》、《大法師 II》淺談續集電影之成敗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其實 DR 有點掙扎,而掙扎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根據資料庫記錄,DR 發現本站的文章點閱率和文章內的字數幾乎成反比,意思是字數越多、點閱率就越差……呃,怎麼會這樣呢……因此 DR 也在思考今天這篇文章要不要慎重的給它「節約」一下,偏偏這個議題好像又不能寫太少,所以就有點掙扎感……

 

至於第二個原因,等一下應該會講到,就先進入正題吧。

 

「拍續集」(sequel)是在電影市場中非常常見的行為,一部電影只要大賣,就充滿了拍續集的機會。其實也不只是電影,續集這種東西也早就充斥在各式的文學著作、戲曲、電視劇等,講個古早的例子: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就是前一部史詩《伊里亞德》(Iliad)的續集,內容描述《伊里亞德》中特洛伊戰爭的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在戰爭結束後、返鄉旅途中的冒險故事。不過若以當代來看,電影應該是最有開發續集的價值,原因無它,就是它的可能獲利是最高的(雖然成本也相對提高)。

 

只是,續集電影有太多狗尾續貂之作,除了票房和評價雙輸的之外,也有很多續集電影縱使因著名氣贏了票房,但卻輸了評價,內涵達不到前作的水準,而令喜好前作的觀眾不勝唏噓。若我們從 IMDb 來看,會發現續集電影何其多,但當中真正被普遍認為具有前作水準、甚至是超越前作的卻堪稱異數。而這些所謂的異數包含了早年的《教父 II》(The Godfather: Part II,1974)、近年的《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2008)、動畫片《玩具總動員 3》(Toy Story 3,2010) 以及皆為 James Cameron 編導的《魔鬼終結者 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1991)和本文會多加詳述的《異形 II》(Aliens,1986)。

 

    

 

補充一下,DR 並沒有把本就預計要分成多部電影的作品列入討論範圍,例如《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追殺比爾》(Kill Bill)等,而《星際大戰》(Star Wars)也勉強算是這種類型。另外,DR 也排除了像是 007 或哥吉拉(Godzilla)怪獸電影這類極度(或者說是過度?)延展的系列作品。

 

由於續集電影的壞作品一堆,好作品雖少,但說實在話還是有一點數量。更可怕的是,就連上述所提到的佳作,DR 也不是每部都看過,像《教父 II》DR 就沒看過……因此若把許多續集電影鉅細靡遺的拿出來談,這想必完全超出 DR 的能力範圍。於是呢,DR 決定主要只談兩部續集電影,分別是 James Cameron 的《異形 II》和 John Boorman 的《大法師 II》(Exorcist II: The Heretic,1977)

 

既然提到《大法師 II》了,這邊 DR 就要先說明一下,到底本文的第二個掙扎是什麼……是這樣的,DR 的網站一直以來都遵循著自成一格的尺度原則,而這所謂「自成一格」的尺度原則裡就包含了「不談恐怖片」這一項……尤其是鬼魔類型的那種,這就是為什麼過去本站幾乎(但不是完全沒有)不曾貼過關於恐怖片的新聞。不過有趣的是,「怪物」類型的恐怖片卻不在限制內,因為縱使有恐怖感,但它們往往被 DR 歸類成「科幻片」,因此《異形》系列是可以談的……至於《大法師 II》儘管幾乎一點都不恐怖(呃,不小心先講出它的敗筆之一了),但它仍勉強符合「鬼魔類型的恐怖片」範疇。

    

也許各位就珍惜一下,因為本文會是 DR 少數談到恐怖片的文章。

 

為什麼拿《異形 II》和《大法師 II》來談呢?首先前者是已知非常成功的續集電影之一,後者則剛好相反,慘不忍睹。但雖然結果是天差地遠,這兩部續集在開發上卻有著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能大家會先想到的是這兩部續集在風格上都跟前作有極大的差異,例如《異形》(Alien,1979)是屬於科幻恐怖片的類型,但《異形 II》則成了火爆的科幻動作片。至於《大法師》(The Exorcist,1973)基本上來說就是部恐怖片,但《大法師 II》卻幾乎成了一部奇幻電影,而且一點都不恐怖。再者,也許是由於風格轉變的關係,這兩部續集的配樂都比前作來得令人印象深刻許多,《異形 II》的配樂家是 James Horner(只想聽重點的話可以從 3:00 開始播放),《大法師 II》則是 Ennio Morricone(這配樂也太駭人了吧)。

 

兩部續集都邀請了前作的女性要角回鍋主演(Sigourney Weaver 和 Linda Blair)。另外,對於喜歡「美好結局」的觀眾來說,這兩部續集的結局都比前作來得美好。

 

不過 DR 所要特別談的相似性其實是《異形 II》和《大法師 II》在故事上都對前作做了「破壞性的詮釋」。先來談談《大法師 II》的部份,事實上就如同許多續集電影的公式,《大法師 II》在故事上的第一個工程就是解釋前作所沒有解釋的問題,例如其中一個在第一集中常被拿來探討、卻沒有肯定答案的問題是:為什麼小女孩 Regan 會遭鬼附?而第二集的解釋是:Regan 其實是天賦異禀(例如醫病)的能者之一,而魔鬼會專挑能者做為攻擊的對象,以防這些人茁壯之後損害魔鬼的事業……

 

    

 

OK,雖然 DR 是基督徒,但 DR 並沒有要從中討論神學問題的意思,這只是部電影……

 

第二集的故事的確嘗試解決許多第一集的問題,但為了達到這些所謂解釋、或者稱之為「再詮釋」的執行結果,事實上反而讓第二集跟第一集在有些點上是很不連貫的,因此 DR 才把它歸類為「破壞性詮釋」。比方說,第一集的魔鬼非常兇惡、可怕(並且面目猙獰……),讓人只想要把牠趕出去,甚至到老神父 Merrin 出場執行驅魔時,還特別交代不能和魔鬼交談,免得牠蠱惑人心。第二集的魔鬼和第一集雖是同一個,但第二集的角色都毫無忌諱(包含神父)的跟魔鬼交談、打交道、套資訊等等,而且這魔鬼相較於第一集,可說是一點都不兇惡……其它故事連貫性的問題還包括:第二集完全沒有提及 Karras 神父,但看過第一集的人都曉得,Karras 也有參與驅魔,並且某種程度還是真正「完成」驅魔的那一位。但第二集卻講得好像當時只有 Merrin 一個人在執行驅魔一樣,只說教廷要調查 Merrin 在該事件中的死因,卻完全忽略真正慘死的是 Karras 神父……

 

還有一點;除了回顧的橋段外,《大法師 II》其實沒有「驅魔」(exorcism)的部份,魔鬼最後不是被趕走(因為牠沒有附誰的身),而是用很詭異的方式被人給直接「消滅」的……

 

《大法師 II》的故事情節很離奇的比較接近台灣的中文片名,若以英文片名(Exorcist II: The Heretic)來看,反而會讓人覺得文不對題到了極點……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故事也告訴我們:找不喜歡第一集的導演來拍攝第二集可能不是個好主意。沒錯,《大法師 II》的導演 John Boorman 其實並不喜歡第一集,在他眼中,《大法師》只是部低俗又噁心的恐怖片(儘管當年它入圍了十項奧斯卡金像獎,包含最佳影片)但他卻很樂意拍攝一部續集來「改良」它,因此當電影公司請他執導續集時,他便欣然同意了。最早的劇本是由 William Goodhart 執筆,但劇本的最終版本經過 John Boorman 的大量修改,甚至到拍攝期間都還一改再改,演員 Linda Blair 回憶當年的狀況表示:「這一開始是很好的劇本,但當大家都簽約後,劇本又接連改了五次,最後看起來完全不像是同一部電影」

 

《大法師 II》的部份就先到這裡,接下來談談《異形 II》吧,《異形 II》的劇本編寫狀況和《大法師 II》幾近相反,當時電影公司並沒有為《異形》拍攝續集的計畫,但《異形 II》的導演兼編劇 James Cameron 非常喜歡《異形》,於是自己寫好了續集的劇本,向電影公司毛遂自薦要執導續集,而電影公司表示:如果 James Cameron 當時正在拍攝的《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1984)票房好的話,就讓他拍《異形 II》。後續的發展我們都曉得,《魔鬼終結者》票房和評價雙贏,James Cameron 也就取得了拍攝《異形 II》的合約。

 

 

《異形 II》那麼成功,撇開它和第一集相較之下也不怎麼恐怖之外,但也多了許多刺激感,它的故事怎麼會是「破壞性的詮釋」呢?就因為它把單數(alien)變為複數(aliens)嗎?非也,若我們仔細回想一下,在《異形》第一集裡,那個頭長長有內嘴的生物真的是整部片裡頭唯一的「異形」(alien)嗎?

 

    

 

影迷大概都很清楚,答案是否定的,在第一集人類所發現的太空船裡,還有著其他種外星生物的木乃伊,迷一般的外星生物駕著載滿另一種危險生物的太空船,失事墜毀在 LV-426 星球上,從哪裡來?想做什麼?這些在第一集最發人深思的問題,在 James Cameron 的《異形 II》裡被完全忽略,焦點只放在如何消滅那個頭長長有內嘴的生物上……這某種程度就像是《2001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的續集把故事焦點放在殺人電腦 HAL 9000 上(這是假設,《2001 太空漫遊》的確有續集,但續集的主軸是第一集就出現的神秘石板,HAL 9000 殺人事件在續集著墨甚少)。

 

原本《異形》的故事可以有很多種延續的方式,而 James Cameron 幾乎是選擇了最簡單的一種:回到 LV-426 把異形殺光光……並不是說這故事不好,事實上這故事相當精彩,但和前作相較,《異形 II》的排場雖更大,內涵上卻是相對簡化的。無怪乎第一集的導演 Ridley Scott 會想要再拍一部前傳(Prometheus,2012)以闡釋自己的理念。

 

看到這裡,某種程度我們可以理解,續集電影最至少應該要「名實相符」,意即《異形 II》裡頭應該要有「異形」、《大法師 II》裡頭應該要有「驅魔」,而後者就處在一個名實不甚相符的狀況,讓觀眾覺得有被欺騙的感覺。就好比《蜘蛛人》(Spider-Man)續集的主角不能是綠惡魔(Green Goblin)一樣,否則它大概就不能叫《蜘蛛人》了。當然,如果續集直接換個片名可能就沒有這問題,不過出於商業的考量,這在電影領域是不常發生的,少數的例子包含《絕命追殺令》(The Fugitive,1993)和《絕命追殺令 2:就地正法》(U.S. Marshals,1998)以及《王牌天神》(Bruce Almighty,2003)和《王牌天神 2》(Evan Almighty,2007)。這兩部續集的故事結構都和前作有些雷同,但與前作更大的差別在於兩部續集都是讓前作的配角扶正成了主角(Tommy Lee Jones 和 Steve Carell)。而各位也注意到,兩部續集在台灣的中文片名是沒有多加修正的,所以還是商業宣傳的難易度問題。

 

    

 

不過續集使用不同名稱的作法在小說領域倒是常見得多,例如《大法師》原著小說的作者 William Peter Blatty 其實還在 1983 年出了一部續集,叫做「Legion」,而這部續集的故事內容也就順理成章的可以完全沒有驅魔情節,這部續集後來被改編成電影《大法師 III》(The Exorcist III,1990),由 William Peter Blatty 親自執導,真是太有趣了,本文最後會再談一下這部電影。另外,日本小說家鈴木光司的「Ring」三部曲也都使用了不同名稱,而且每一部的故事都是對前作極徹底的「破壞性詮釋」(礙於篇幅,請各位自行去找小說來看),不過既然這是原作者自己搞的,那也沒什麼能責難的……

 

 

其實續集電影最基本的作法就是把前作的公式再複製一次,這樣就可以賣錢、或者「騙錢」。然而今天所提到的《異形 II》和《大法師 II》都很有骨氣的沒有這樣搞,反而是拍出了風格、內涵和前作完全不同的續集。雖然前者很成功,後者很失敗,但無論如何,都顯示出兩位導演都是有理念和野心的。總體來說,儘管《異形 II》被 DR 批評是有所簡化,但事實上 DR 個人相當喜歡《異形 II》(9/10 分),同時《異形 II》也是 DR 覺得在整個《異形》系列裡最耐看的一部。並且《異形 II》在緊張動作的背後,仍有它細膩的地方,只能說 James Cameron 不愧是 James Cameron。

 

至於《大法師 II》,其實 DR 個人給它的評價也不是全然的負面,大概還有 5/10 分吧。就如前面所提到的,可以從中看出導演 John Boorman 是多麼的堅持理念,沒有迎合觀眾的口味雖然因此輸了票房,但也顯示出藝術的風骨,所以 DR 願意再多給《大法師 II》一點勇氣分數。

 

重點大概分享到此,希望各位從《異形 II》和《大法師 II》所引出的一些分析中,對於續集電影可以獲得一些有趣的想法。對了,《大法師 III》的原著確實沒有驅魔情節,但礙於電影公司的要求,所以導演兼原著作者 William Peter Blatty 硬是在片尾添加了一段驅魔戲……這大概是個被迫「名實相符」的例子。

 

儘管《異形 II》是部成功的續集電影,但隨後由 David Fincher 執導的《異形 III》(Alien³ ,1992)卻陷入了有如《大法師 II》般的劇本窘境,但這一次完全不是導演的錯……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