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維基百科?

有些人會注意到 DR 很常看維基百科(Wikipedia),尤其當 DR 坐在電腦前吃飯時,往往會邊吃邊看維基百科,彷彿這是個很好下飯的東西。於是就曾經有人問 DR 說:維基百科不是有很多錯誤的內容嗎?喔,不對,事實上他最原始的問句是像這樣:可是我的老師說維基百科有很多內容是錯的

 

多了個「老師說」。

 

呃,DR 會說其實這個議題所挑戰的正是我們平日對於「知識」的接受方式。

 

首先我們得很遺憾(?)的承認:世間上絕大多數的知識都沒有絕對正確性,容 DR 再做點補充:因為它們只有相對的正確性。當然 DR 指的並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這類所謂的「常識」,但對於何謂「常識」的判斷的確還是該保留點謹慎度,想想一千年以前許多人們所認知的「常識」,在現今看來卻很多都是錯誤的,若加以類推,實在很難說千年後的子孫會如何看待我們的「常識水平」?

 

更不用說許多科學發現往往是從更正錯誤的「常識」開始。總之,再次提醒:我們對於「知識」轉換為「常識」的過程還是要保留點謹慎,懶散自傲無知會致使我們把錯誤的東西放進「常識」的欄位裡。DR 跟一些朋友討論議題的時候,時常得到的第一反應是:「這不是廢話嗎?」往往他們得經過一番討論,才會承認事情不像自己原本所想的那麼理所當然。甚至,錯誤的常識認定有時會來自於錯誤的教育宣染,例如:「台灣是中國神聖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在某些地方是這樣教的……但這不是知識、不是常識,而是信念問題。

 

回到知識的接受方式,前面提到知識很難有絕對正確,它只有相對的比較與淘汰,個人的生命有限,我們沒有辦法做盡一切實驗去驗證所有的定理都毫無缺漏,也沒有辦法走遍地球上每個角落,確認當中的人事地物,更沒有辦法把死人從墳墓裡挖出來,問他當年是不是真的說了這些話……撇開可以自己身體力行的部份外,個人獲取知識能做的就是「選擇相信」:通過一些原則去選擇出可靠的內容,相信它,然後放進「知識」的欄位裡。之後若再接觸到相異的內容,就重複這套流程,比較、然後選擇相信可靠度最高的知識內容。

 

如果您已經很清楚知識不是靠單一來源,而是靠多方來源積極的比較與汰換,那麼您對如何使用維基百科應該算有個底。這邊 DR 先引用一下中文維基百科的使用者提示(不要完全相信所有您閱讀的內容):

 

「因為每個人可以『編輯』大部分的條目,當然帶有偏見、過期、或者不正確的資訊也有可能被張貼到維基百科。但是不正確的資訊通常很快會被修正(DR 註:這是理想狀況)——因為許多人閱讀文章且利用最近更改來監看最近更改。所以,維基百科文章整體的準確性隨著貢獻者的增加而不斷地提昇。歡迎您一起改正文章、驗證內容與提供有用的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很大程度受到了「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觀念的影響,開放原始碼是一種相對於封閉原始碼的軟體開發模式,意即軟體的程式碼是公開的,各人可以自由的修改、添加、再散佈,細部的授權差異則端看各種授權許可證(例如 GPLBSDApache 等)的規範。而就像同一個政黨中的黨員不見得都有相同的政治目的,支持與投入開放原始碼的人士,他們的理念也不盡完全相同,對 Linus Torvalds 來說這是工程取向,但對 Richard Stallman 來說則是道德取向。

 

維基百科使用和開放原始碼相同的觀念,各人可以自由的參與百科條目編寫(前提是沒有做出違反規範的行為而遭到查禁)。工程上它成功得到極為擴大的編輯群(因為人人可編輯),而在道德上(或者稱之為公眾利益)它使知識的取得門檻大幅降低。

 

回應開頭所提到的問題:「老師說維基百科很多內容是錯的」是個很籠統的講法,甚至在一些情況下,「籠統」還等於「錯誤」。但無論如何,我們至少都很清楚:不是寫在維基百科上的內容就是對的,那麼實際上來說,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樣的原則去判定哪些條目的內容是可靠度較高的?這邊 DR 提供一份驗證清單:

 

  1. 該條目是否有問題模板?被加上問題模板即表示有編輯者指出該條目可能有些問題,例如翻譯粗劣、書寫風格不符條目格式等等,可靠性因此降低。
  2. 該條目的語氣和文法是否合宜?怪異的文法、或者戲謔、無厘頭的字眼表示該條目是被差勁的編輯者使用線上翻譯機、文章轉貼甚至自行的創作而成。
  3. 該條目是否高度的維基化?越高的維基化表示該條目被認真編輯的程度。
  4. 該條目是否提供足夠的參考文獻?DR 自己也編輯過條目,的確很難說條目中的所有敘述都能找到參考來源,但越多參考來源的條目可靠性就越高。
  5. 該條目與其它語言的維基百科是否一致?若可以在其它語言版本(例如中文版與英文版比較)找到一致的內容,那麼彼此的可靠性都會提高。
  6. 該條目的編輯者數量?英文版維基百科的可靠性之所以比中文版高,基本上就是因為前者投入的編輯者比後者多很多。
  7. 該條目的編輯者是否以註冊使用者居多?因為匿名編輯者發佈差勁內容或造成破懷行為的比例頗高。
  8. 該條目和您所學的是否衝突? 這是在您自認有所專長的判斷方式,若您可以明確的挑出錯誤,那麼條目的品質就很值得被質疑。

 

條目內容是還可以再細分的,因為可能有些段落的可靠度高,反之有些則較低。您可以用前述的八項原則去驗證條目中的個別段落,最終篩選出可用的部份。也許聽起來很花時間,事實上只要常常閱讀,反應速度幾乎是霎那間的。

 

所以,概念和方法都教完了,DR 最後有個提醒:其實維基百科的發展也說明現今知識的媒介正經歷密集的演化,長久以來我們都將出版物(書籍、雜誌、報紙等)視為可靠的知識來源,這是因為出版物產生的門檻較高,撇開個人花錢印刷的不談,基本上出版物得經過出版社的層層審核(當中可能包含編輯的校稿,以及讓老闆來判定到底能不能賣錢),最後砸下一筆不小的經費印刷成冊。然而隨著科技的發達,現今出版的成本和門檻正大幅度的降低,尤其是所謂的「線上出版」,同時出版業也越來越商業化。在種種因素之下,我們越來越難說:只要是出版物,它就有高度的可靠性,至於如何去判定這些出版物的可靠性,也許就是下次有機會可以討論的議題。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