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War: Shogun 2 (2011)
由於限期免費的緣故,DR 在 Steam 上入手了這款先前還未曾玩過的遊戲。《全軍破敵:幕府將軍 2》(Total War: Shogun 2,2011)是《幕府將軍:全軍破敵》(Shogun: Total War,2000)的直接續作,而後者也是整個《全軍破敵》(Total War)系列的第一部作品。不過當年在台灣發行時是單純命名為《幕府將軍》,如果稍微參照以下簡表,就會知道《全軍破敵》這個系列譯名是何時成形的:
遊戲原名 | 台灣發行名稱 | 現今表述方式 | 發行年份 |
Shogun: Total War | 《幕府將軍》 | 《幕府將軍:全軍破敵》 | 2000 |
Medieval: Total War | 《全軍破敵》 | 《中世紀:全軍破敵》 | 2002 |
Rome: Total War | 《羅馬:全軍破敵》 | (同發行名稱) | 2004 |
《幕府將軍 2》的背景設定在日本戰國時代,並且延續此系列一貫的遊戲方式,遊戲策略面是以回合制進行,戰鬥時則是即時的 3D 戰場(不過可以暫停)。此外 Creative Assembly 與 Feral Interactive 似乎合作愉快,包含本作在內,《全軍破敵》系列的許多作品都有推出 Linux 版,讓 DR 無須切換到 Windows 也能進行遊戲。
雖然 DR 對《全軍破敵》系列的遊戲方式並不陌生,但並沒有玩過初代的《幕府將軍》。剛開始玩《幕府將軍 2》時,其實有一點語言障礙,因為日文翻英文有許多都是純粹的音譯。即便諸如 ninja(忍者)、samurai(武士)等都還算是耳熟能詳的詞彙,但例如 ashigaru(足輕)或 metsuke(目付)等等就讓 DR 覺得很生疏了,因此得花時間弄清楚這些東西在做什麼。
除了詞彙上的學習外,DR 也是重玩了數次才逐漸步上軌道。起初的波折包含了被洋人傳入的基督教滲透引起民變,於是既然皈依基督教是一個選項,DR 作為基督徒,當然是想以這樣的方式完成遊戲。但接著卻沒料到,這下變成是信奉神道教(含佛教)的百姓要民變了,這遊戲一點宗教寬容的精神都沒有啊……
DR 可不想犯下像歐洲宗教戰爭或南越佛教徒危機那樣的錯誤。為了防止民變,讓各領地都可以平順地皈依基督教,需要增加駐地兵力來提高抑制指數(repression)、或者是透過減稅或免稅來提高幸福指數(happiness),直到基督教信仰佔該地人口的多數為止。但如此一來,就會有一段時間經濟能力受到影響,也難以對外發動戰爭,特別是在沒有預先做足規劃的情況下。
就在 DR 重振腳步,從九州攻上本州,開始循序漸進消滅鄰近可征服的勢力,奪下一塊又一塊的領土時,遊戲又發生了一件讓 DR 始料未及的事件:聯合討伐(Realm Divide)。此事件簡單來說就是所有陣營將會一致對玩家宣戰,至於盟友則會再延遲幾回合,但最終也是會倒戈。同時這些陣營也會彼此結盟,無論先前是否有敵對關係。
聯合討伐會在玩家所扮演的大名之聲望達到傳奇級(legendary)時觸發,換言之就是在霸氣徹底外露時……大名聲望的增加有許多因素,不過最主要應與領土擴張有關。以 DR 的遊戲經歷來說,大約都會在領地數目接近 20 個時發生。聯合討伐無法避免,只要玩家想完成遊戲就一定會發生。雖然在確保遊戲難度上,DR 算是可以理解這項設計。但此舉不分青紅皂白,毫無合縱連橫的斡旋空間,既不合乎現實,第一次遇到時也著實令人錯愕,且在網路上似乎也是罵聲一片。
與所有陣營為敵是件麻煩事,敵人會前仆後繼的打過來,甚至是以聯軍的形式。此外玩家與這些陣營的貿易關係也都會中止,對經濟也是不小的損害。儘管 DR 仍傾力打贏每一場戰爭,然而在聯合討伐下,起初規劃上的另一項缺陷也開始暴露出來了,也就是專注於陸上發展,完全忽略海軍的建造。因為即便前線皆勝,但電腦仍會用海運的方式,將軍隊投放在玩家後方不設防的領土上,無制海權就難以有效地保護後方。
局勢的變化出乎意料,令人難以兼顧而倍感挫折。於是 DR 又做了一次通盤檢討,再重玩了一次。以下 DR 將會說明如何使用島津氏(Shimazu)陣營,在普通難度下,完成長期戰役模式(Long Campaign)的挑戰。也就是在西元 1600 年結束前,佔領包含京都(Kyoto)在內共 40 個領地,即遊戲勝利。遊戲會從 1545 年開始,一年四季即為四個回合。
基本的策略方向,姑且容 DR 個人將其稱為「基督化打法」……換言之皈依基督教仍是會採取的動作,但這次一方面要充分瞭解、並有效緩解皈依後所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遊戲給予基督教的優勢,而不要將其白白浪費掉。儘管皈依基督教會帶來許多麻煩,但《幕府將軍 2》仍給予基督教陣營一些好處,其中甚至有兩項非常 OP 的優勢:一是傳教士煽動叛亂的能力,二是利用洋人技術便能夠打造出遊戲中最強艦隊。
島津氏起初只會有一塊領地,也就是位於九州的薩摩國(Satsuma)。雖然在計畫上將會皈依基督教,但它並不是第一件需要執行的項目,首要之務應該是要平定九州全境,待島內無任何其他勢力後,再皈依基督教。九州除島津氏外,尚有伊東(Ito)、相良(Sagara)、大友(Otomo)及少貳(Shoni)等氏族。不過平定九州的戰役,若配合一點機運,仍有機會可以快速地完成。
雖然以冷兵器時代的常見戰法而言,玩家可能會偏好組織出包含步兵、騎兵及弓兵的標準組合,來應對各種戰場情形。但島津氏一開始即能夠生產的持刀武士(katana samurai),就已是遊戲中的精銳單位,征服九州之戰通常可以全靠持刀武士解決。一隊持刀武士大約就能夠應付三隊雜魚(足輕)不是問題,對付弓箭手也不用怕,衝上去就對了,至於面對騎兵則也可以靠人數優勢克敵。唯一比較有壓力的,是遇到火槍或爆破型武器,未挨近前是真的會死傷一片,但只要成功陷陣一樣可以活宰對手。
征服九州後,應駐紮軍隊在靠近本州的豐前國(Buzen),以防來自本州的勢力入侵。在《幕府將軍 2》裡,九州與本州之間的關門海峽是可以直接陸路通過的,所以海峽本身不是天險。駐紮的軍隊規模應具備有效嚇阻力,因為《幕府將軍 2》的電腦 AI 不會將弱點視而不見,佈防不足就會引起覬覦。
然後接下來就可以準備皈依基督教了,基督教傳入的事件,會在建造或佔領洋人商埠(nanban trade port)時觸發,接著在氏族管理頁面裡就會有可皈依基督教的選項。有別於其它海岸設施,每個陣營只容許建造一個洋人商埠,但透過佔領方式則沒有數量限制。其中請留意,若佔領洋人商埠的升級版──洋人特區(nanban quarter)並不會觸發事件。DR 自己就浪費了好幾回合, 不知道為什麼事件一直沒有發生。後來索性把現有的洋人特區拆了,再新建一個洋人商埠,事件就順利觸發了。
由於皈依基督教會帶來外交關係(diplomatic relations)及名譽(honour)的減分,在領地的治理上也會需要更高的抑制指數及幸福指數,來度過信仰轉換的期間。因此玩家在謀略樹(mastery of arts)上應多加經營氣道(way of chi)領域,來緩解這些風險。同時氣道領域也有許多與經濟相關之項目,也應優先習得,以加強經濟能力。此外,廣建教堂能夠有效增加基督教的傳播,讓領地治理可以更早安定下來。
皈依基督教後的下一個動作,是建造海軍,同時再準備一支用於征服四國的大軍。選擇先攻取四國而非本州的原因,是四國一旦征服後,一方面可以完全靠海軍阻絕入侵,防護成本不高;另一方面也可以為本州的征服計畫提供更多經濟資源。
將洋人商埠升級到洋人特區後,便能夠開始建造洋人商船(nanban trade ship)。可別被名稱給矇混了,它實際上可是遊戲內所能建造的最強戰船。兩艘就能夠打贏多數海戰,倘若對方存心來戰,四艘以上也可以保證殲滅任何艦隊(果然是船堅砲利啊)。因此玩家所建造之海軍應該要完全採用洋人商船。至於其它較低廉之船種,則可以留待日後拿下制海權後,再因國際貿易或運補需求進行生產。由於在《幕府將軍 2》裡,海運比陸運快很多,所以在兵力調動上是一項可考慮運用的優勢。
基本上不用浪費時間在海戰的指揮上,完全用自動戰鬥即可。唯一的例外是遇到黑船(the black ship)來航的事件,黑船是遊戲內最強戰船,但無法自行建造,僅能靠擄獲,所以需要細心處理。與黑船交戰時應分成兩路,一路與黑船交火,吸引它的注意力;另一路則從背後突襲,登船把它拿下。與黑船交戰可能會很慘烈,然而一旦成功擄獲則如虎添翼,屆時玩家的海軍簡直就是無敵艦隊。
倘若遠征軍已組織完畢,並且所建立的海軍規模,經評估已能夠安全地進行登陸作戰,以及後續可能的增兵作業,便可以開始攻打四國,直到拿下四國全境。當玩家在九州或四國征戰時,應盡可能與本州的勢力保持和諧關係。倘若戰後有敵對陣營殘存在本州,則應商議停戰甚至是重修舊好,無須在此階段趕盡殺絕,鋒芒畢露。
在平定四國後,玩家可以開始做兩件事:一是傳教士可以開始進入本州境內去煽動各陣營的領地,二是海軍規模若還有可完備之空間,就繼續加強。在發生聯合討伐前,玩家應避免在海上起爭端,海上的國際貿易點也不用去爭搶,就讓給他們。但可以預先將海軍佈防至適當位置,包含日本海、太平洋、瀨戶內海及紀伊水道等,一旦發生聯合討伐就要一舉拿下全面的制海權,以確保領土安全。
在《幕府將軍 2》裡,諸如忍者、目付、傳教士及僧侶等特工單位,本質上應該被視為是遊戲中的空軍。忍者及目付可以類比為戰鬥機或偵察機,至於傳教士則有如戰略轟炸機一般。傳教士煽動叛亂的效益簡直不可思議,所產生的叛軍可以有效地削弱陣營力量,甚至是把陣營消滅掉,玩家只要再派兵平亂就可以拿下領地。不過說實在話,傳教士鼓動衝突及暴力,這實在有違聖經真理,令 DR 用得有些尷尬……
當透過傳教士對本州實施「戰略轟炸」達一定成效後,便可以考慮正式揮軍本州。同時轟炸的腳步也不應停歇,傳教士一旦陣亡就再派新的補上去,從頭炸到尾就是了。優先攻取的點就是那些被叛軍佔領的領地,因為此舉不用跟任何陣營交惡。不過在此之前,玩家應先留意糧食儲備是否有不錯的餘裕,而不只是略好或打平而已。因為叛軍領地經常會處於缺糧狀態,一一佔領下來將會對氏族的糧食收支造成負擔,直到領地的基礎設施重建或修復為止。倘若總糧食儲備變負值,便會嚴重影響統治基礎,不可不慎。
這表示其實在過往統治地區的建設上,玩家不應一味對城堡(castle)或市集(market)做升級動作,因為兩者都會消耗更多的糧食,而是得時時考量到糧食的餘裕性。
盡可能在新佔領的領地上建設教堂以加快信仰傳播,反之若遇有寺廟則將其拆除。儘管強拆寺廟確實很沒有宗教寬容性,但由於寺廟的存在會對基督教傳播產生抵消作用,以遊戲機制來說似乎不得不為之……
一旦開始發動對本州的攻勢,被各陣營聯合討伐就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當聯合討伐終於發生時,玩家第一時間應用海軍掃蕩領土周遭所有的敵船,國際貿易點也都可以拿下了。然後海軍便隨著領土的擴張,持續擴大制海範圍,看到敵船就將其擊沉,遇有載運軍隊的更是不要放過他們,直接擊沉在海上。
雖然傳教士算是有自我防禦能力(對敵方特工傳教),但隨著戰事發展,玩家也應透過忍者或目付,設法在本州取得制空權,以減少傳教士的折損。由於所謂的基督化打法,在領地治理上會需要更多資本及時間去經營,所以在完成遊戲勝利條件上可能會有些緊湊。DR 在攻打京都時已是 1590 年,剩下 10 年則有如趕場般,匆匆再拿下 10 個領地以完成勝利條件,讓人無法享受到在京都當起大將軍的感覺(?)。
不過幸好遊戲在宣佈勝利後仍容許玩家繼續遊戲,後續可以讓人玩得比較沒有壓力,能夠較愜意地完成全日本的統一大業。
最後再補充一項建議,就是不要去承受敗仗或慘勝(損失重要單位),而是要每戰皆勝。若一時未規劃清楚而導致戰不能勝,就回復進度到可重新規劃之階段。勿嫌 S/L 大法麻煩或鄙視它,這才是真正的神兵利器,拿來應付那群搞聯合討伐的電腦也只是剛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