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作業系統的翻譯問題(無解?)

曾讀到一篇來自 PC Gamer 網站的文章《Windows 11's latest endearing mess rigorously and wrongly enforces Britishisms》,文章內容是關於有部份 Windows 11 用戶發現,在英式英文的語系下,檔案的右鍵選單會錯誤地將原本應該是「Compress to ZIP file」的敘述,替換成「Compress to postcode file」,也就是誤將壓縮檔 ZIP 格式,視為是美國的郵遞區號(Zone Improvement Plan,ZIP),並替換為英國的相應用語「postcode」。

 

分類: 

產品金鑰經驗談與存廢探討

前陣子留意到幾則與 Windows XP 產品啟用有關的消息(例如 Windows XP activation algorithm cracked, keygen now works on Linux),描述如今 Windows XP 用於啟用產品的演算法已被完整地破解,已有工具能夠產出有效的產品金鑰(或者稱之為序號),並藉此完成離線啟用。考量到 Windows XP 這款自 2001 年問世的作業系統已停止支援多年,已經算是廢棄軟體(abandonware)的狀態。所以倘若仍有使用者因某些緣故,得將 Windows XP 安裝起來,那麼借助於第三方工具來完成啟用,也不會說是不恰當。

 

只是 DR 閱讀著這些資訊,心裡則不免在思考,既然開發及維護一套以產品金鑰(product key、license key、CD key 等等)為基礎的軟體授權驗證機制,總是需要耗費一定程度的心力及成本,並且還有可能陷入各種被嘗試破解的風險。那麼在如今諸如網路等技術相對更加發達的情況下,則未來軟體的銷售模式是否能更廣泛地減少對產品金鑰的依賴?

 

分類: 

Extraction 2 - 那就是排骨酥湯啊

觀影媒介的品質,其實多少會影響到觀眾對作品的感受,特別是那些有著特效或動作場景的電影類型。所以當這年頭有越來越多的電影只在串流平台上播映時,就某種層面而言也是個兩面刃。一方面它降低了觀賞成本,並且提高了便利性,可以透過多種不同的裝置及規格來進行播放;不過另一方面,也就更難確保觀眾是在適切的設備下觀賞,增加了無法準確地評價的風險。

 

 

分類: 

雲端服務中對密碼保護壓縮檔的防毒掃描

好段時間前,來自 Ars Technica 網站的一則消息:Microsoft is scanning the inside of password-protected zip files for malware,其內容描述一名安全研究員,發現他在 SharePoint 上保存的 ZIP 壓縮檔,即便有加上密碼保護,似乎仍會被雲端服務嘗試解開,並對裡頭的檔案進行防毒掃描,若是偵測到有惡意程式便會遭到封鎖。雖然微軟官方並未公開表述其解開壓縮檔密碼保護的方式,然而估計其中一種可能性,仍是透過某種經過蒐集的密碼清單來進行嘗試。

 

分類: 

The weird world of Windows file paths

恐怕沒有多少人真的對 Windows 檔案路徑的運作方式,有很透徹的瞭解。在 Fileside 應用程式的部落格文章《The weird world of Windows file paths》裡,作者 Erik Jälevik 彙整了關於 Windows 檔案路徑的各項機制與特性。其中包含了各種不同的路徑表示方式,以及特殊的檔名限制等等。只能說一言難盡,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參閱。

 

倘若僅僅是作為 Windows 系統的終端使用者,那麼或許還不會覺得 Windows 檔案路徑的運作,有什麼特別稀奇古怪的地方。但如果是要編寫工具程式或批次腳本,就有可能會踩到地雷,而需要在設計上有所留意與調適。相形之下,真的會覺得還是 Linux 的世界單純許多。

 

分類: 

The early days of Linux

來自 LWN.net 的文章《The early days of Linux》,作者 Lars Wirzenius 是 Linus Torvalds 在赫爾辛基大學的同學,曾一同參與 Linux 最起初的發展歷程。雖然已經存在許多介紹 Linux 發展歷史的文章或資料,不過像這樣的第一手見證就不是這麼常出現了。文章篇幅並不冗長,很容易就能夠讀完。

 

最早的 Linux 程式碼,是在一部 386 PC 上開發出來的。發生在 Torvalds 玩完了《波斯王子》(Prince of Persia,1989)之後,他開始學習 x86 組合語言,並製作出 Linux 內核的最初雛型。後來再進一步用 C 語言加以擴充,Wirzenius 也協助貢獻了一些函式實作,其程式碼至今仍可在當前的 Linux 內核裡找到。

 

分類: 

【自製】Easy Whiteboard

Easy Whiteboard 是一支作用非常單純的網頁式白板程式,提供白板以及數種顏色的畫筆,讓使用者能夠快速地在具備網頁瀏覽器的裝置上,簡單地描繪事物,而無須額外安裝任何應用程式。儘管設計得相當簡陋,明顯地還有許多可改善之處。不過對 DR 自己來說已經算是夠用了,所以預期功能上可能不會再出現什麼變化。

 

 

GSettings 與 GNOME 放大鏡

看到電腦鍵盤就想要亂按一通,好像是許多小朋友都會做的事。話說某日家裡的小朋友,不知怎麼辦到的,在鍵盤上按著按著,就觸發了 GNOME 桌面環境的放大鏡功能。由於 DR 平常並未使用這項功能,所以一時之間也不曉得要怎麼按,才能夠切換回正常的畫面。於是當下便想說直接登出再登入試試看,結果狀況反而更糟……變成登入時會出現不明的錯誤而無法進入桌面。即便重啟系統(Fedora 38)後再嘗試登入也是一樣,似乎是遇到了某種未知的 Bug。

 

原本認為可能得要找到某個使用者設定檔,然後直接砍掉試試看。不過上網查了一下,發現 GNOME 有提供一支名為 GSettings 的命令行工具,可用於變更 GNOME 的設定值。舉例來說,以下指令能夠列出 GSettings 的所有可設定項目:

  • gsettings list-recursively

 

接著,下列指令能夠列出放大鏡功能的啟用狀態:

分類: 

A D3D11-compatible GPU (Feature Level 11.0, Shader Model 5.0) is required to run the engine

話說 DR 已經有好一陣子,沒有嘗試用 Steam Linux 客戶端的 Proton 相容層來執行 Windows 遊戲了。雖然近期多少還是有在 Steam 上,簡單地玩了幾款遊戲。不過多數都是有提供原生的 Linux 版本,所以就無須透過 Proton 相容層來執行。然而最近也入手了《GigaBash》這款遊戲(至於入手的原因則顯而易見,因為有哥吉拉 DLC 啊……),儘管它並無原生的 Linux 版本,不過就網路上可見的資訊來看,應該是能夠透過 Proton 來執行的。

 

分類: 

開放原始碼字型清單

採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授權條款的字型,就如同於開源碼的軟體程式,對一般使用者來說,基本上就是代表著能夠自由地使用這些字型。雖然 DR 過去主要都是憑印象,記得有哪些開源字型可用,然後在有需要時就會找來用。然而久而久之,覺得記憶力也是有衰敗的風險。所以本文的目的,便是將印象彙整成簡單的清單以便日後查詢,不過並未追求要把清單做到很完整或者是鉅細靡遺。

 

中日韓(CJK)字型:

分類: 

頁面

Subscribe to DarkRanger's Secret Area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