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的萬聖節娛樂

雖然萬聖節是個純粹的西方節日,不過由於網路資訊發達的緣故,使得 DR 上週的娛樂活動也和萬聖節頗有相關。首先是 Cinemassacre 網站的 Monster Madness 系列節目,在十月推出「續集電影馬拉松 2」(Sequel-A-Thon 2),以一天一集的頻率介紹以下的系列電影:

  1. Universal 的原版《木乃伊》(The Mummy)系列。
  2. Hammer 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系列。
  3. 大映的《卡美拉》(Gamera)系列。
  4. 《異形》(Alien)系列。
  5. George A. Romero 的《活死人》(Living Dead)系列。

 

所以其實不只是上週,在整個十月間,觀看 Monster Madness 成了 DR 每天的固定活動。其中出現《卡美拉》系列還頗讓 DR 驚訝的,而且由於 DR 先前並沒有看過昭和卡美拉系列,看了該節目的介紹後才發現原來昭和卡美拉不僅成本不及東寶,連劇情都可說是走 kuso 路線……以後應該找來看一下。

 

在萬聖節當日,Monster Madness 推出最重量級的一集是喪屍電影始祖: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1968) 的完整電影附加講評。之所以容許這樣的完整播放是因為這部電影的版權因故成了公有領域,也因此現在網路上許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免費的完整版。

 

 

多數人應該都和 DR 一樣都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反而是對於 1990 年由 Tom Savini 執導的同名重拍版比較有印象。DR 在看完原版之後發現其實重拍版就很多層面來說算得上是不錯的改編,尤其 Barbara 這名角色在原版簡直就是個廢物……因此重拍版對這名角色做了大幅修改是可以理解的。

 

DR 不打算在這裡描述原版的細節,只簡單說明在這部始祖級的喪屍電影中,事實上有一些元素和當今主流的喪屍作品可說是大相逕庭:

  1. 儘管電影裡沒有明確解釋喪屍是如何產生的,但裡頭唯一提到的一項可能原因和時下常見的「病毒感染論」相差甚大:來自金星的放射線透過墜毀的衛星傳遞到地球上致使死人復活。
  2. 喪屍有利用器具的行為邏輯能力,例如用磚頭破窗、持刀殺人等等。
  3. 喪屍不會直接吃活人,而是先把人殺死了再吃(所以才會出現持刀殺人的情節……)
  4. 雖然和許多喪屍作品一樣,其實電影中未曾出現「喪屍」(Zombie)一詞,但卻短暫出現了一個更少見的用詞來稱呼活死人:食屍鬼(Ghoul)。

 

其中喪屍的行為邏輯能力在 George A. Romero 後續的活死人系列電影中仍有相關的描繪,至於喪屍「先殺再吃」的設定則應該是再也沒有人採用了。

 

最後一項跟萬聖節有關的娛樂是趁著特價在 Steam 上買了 The Typing of The Dead: Overkill 來玩。之所以會買這款遊戲有部份的原因是 DR 最近發現自己打錯字的頻率高到自己都覺得有點羞愧,因此找個打字遊戲來玩或許可以提昇自己的打字能力(好正當的理由!)。

 

靠打字來殺喪屍確實是蠻有趣的遊戲玩法,此外這款遊戲還保留了原始版本(The House of the Dead: Overkill)的遊戲模式,可以直接用滑鼠來射擊。然而遊戲過程所穿插的劇情和對白可說是十足垃圾,這有點影響到 DR 繼續玩下去的意願,所以這款遊戲可能不會在 DR 的硬碟裡待很久。

 

分類: